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cover image
Logo of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Logo of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Logo of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Logo of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About

Company summary

做為「國際藝術村」得以成立的基礎,除了經濟要件,當然用文化形塑城市所衍伸出來的城市閱讀做出了一種嘗試。

如果你到達一個異鄉城市,走進藝術村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模樣。藝術村不是高藝術殿堂。它是一個根植於真實生活的場域,更具體一點說,住進藝術村,你的視線會常常在「在地觀」和「國際觀」之間來回對焦。這樣的對焦就是從日常點滴裡萌芽茁壯,用藝術文化創造了城市的高度及厚度。同時,在這裡的集體經驗召喚出一個以自由和開放交流的共通感。

具體而言,藉由藝術家交換及臺北藝術進駐二大計畫,臺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用聯結性的參與,建立起跨越國籍的網絡。其中包含了駐村、展覽、演講、表演、出版、架設網站、成立臉書等強大的網絡結構。

更確切地說,不論是位於城市中心的臺北國際藝術村,或是隱藏在歷史聚落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我們希冀針對對臺灣藝術與文化感到興趣的個人如藝術家、作家、評論家等等或非營利組織、國家機構等國際組織,提供他們一個「開放空間」,一舉跨越區域性的文化及政治情境的侷限與框架,用更高的高度創造出自由且開放交流的無國界空間。

Products or services

台北國際藝術村

位於中央行政特區的臺北國際藝術村在「空間再生」的脈絡下,將一棟四層樓的舊建築重新規劃為藝術村。臺北國際藝術村,並非只是具展演功能的展館,而是藝術家的「聚落」。有別於僅呈現作品的各式展演場所,除了辦公室與三個多功能展演廳,更規劃了十三間藝術家創作及生活的工作室、舞蹈室、鋼琴室及暗房等,提供不同類型的駐村藝術家使用。

同時,一樓除了展演廳,還有一間音樂酒吧,在晚上策劃一系列以爵士樂為主的現場音樂表演活動。而連接酒吧的庭院空間更成為駐村藝術家及在地藝文人士交流聚會之所。走上二、三樓,即是十三間藝術家創作與生活的工作室兼居住空間,每年在春、秋二季,透過「藝術家開放工作室」活動,對外開放讓民眾參觀。走上頂樓,設置了駐村藝術家的交誼廳及戶外展演空間。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位於公館水岸旁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其歷史軸線除了包含市定古蹟的寶藏巖寺,更泛指從此廟附近延伸出的歷史聚落,此聚落主要由六〇及七〇年代所興建的違章建築所形成。這些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呈現臺灣特殊的聚落樣貌。二〇〇四年,寶藏巖正式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下來。從二〇〇六年底,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開始進行聚落修繕的工程。二〇一〇年十月二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以「聚落共生」概念引入「寶藏家園」、「駐村計畫」與「青年會所」等計劃,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創造聚落多元豐富的樣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搭起了聚落居民,以及駐村藝術家之間的媒合平臺,注入了寶藏巖新的生命力。

目前寶藏巖國藝術村設有14間藝術家工作室,做為國、內外駐村藝術家工作及生活的空間。除此之外,也規劃了排練室、展覽室及戶外展演空間。從聚落下方臨河岸邊的綠地眺望,整片的斷垣殘壁綿延成為歷史斷面,更形成了閱讀寶藏巖豐富的歷史紋理與具歧異多義的空間結構的線索。設有7間房的「閣樓青年會所」已於2014年4月正式營運。青年會所將成為聚落的路徑,企圖透過它的空間向度,揭露時間的刻痕,體現一個人類聚落的「生活」場所,同時藉由「住居」開放於世界的體驗,亦即藉由自然的場所精神及人居的場所精神的結合和世界展開對話。

Mission

從空間活化、聚落共生開始

二〇〇一年十月十二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北平東路7號原為養護工程處辦公室舊址成立了「臺北國際藝術村」,企圖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將該場域重新規劃為藝術家創作與居住的空間。同時,結合臺北的城市特色,透過藝術進駐計畫,促進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社群的互動與交流,擔任連接起不同文化的橋樑,踐履藝術的社會責任,實踐以城市為本的多元文化發展,更賦予了它新的使命與面貌。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於二〇一〇年十月二日正式由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營運。一九八〇年七月,寶藏巖被臺北市政府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全區面臨被拆遷的處境。於是,經過社運人士及文史團體的奔走,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 一九九九年,龍應臺在擔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時,以藝術村的概念,做為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日後,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聚落生態,以「共生」的概念,創造出生態、藝術、社區的對話場域。

Photos

Avatar of the user.
團隊成員
Avatar of the user.
專員
Avatar of the user.
藝推專員
Avatar of the user.
教育推廣組

Tech stack

windows8
Windows 8
apple
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