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頭公司作為人才市場的中介角色,全力滿足人才市場上雇主和求職者的雙邊期待。不過,對於還不太熟悉獵頭公司的企業或 HR,可能有幾個常見疑問:我該在什麼時候找獵頭公司配合?跟獵頭配合的流程會麻煩嗎?確定能找到符合條件的理想人才嗎?合作流程是透明化、有保障的嗎?關於這些常見 FAQ,Cake 都為你整理好了!本篇盤點企業招募常見的挑戰、與獵頭公司合作的黃金時機,以及 Cake 獵頭服務的 4 大優勢特色,全面解析獵頭公司怎麼協助企業招攬合適、優秀的人才。
企業該怎麼招募到頂尖人才?獵頭公司能為雇主、HR 創造什麼具體效益? 👉🏽
Cake 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是企業開出的「職缺條件」跟「對人才的期待」之間不對等的情況,由於一般企業環境比較封閉,難以和競品或其他公司做招募方面的資訊交流,所以對整個市場的行情或是人才的動態都較沒辦法完全掌握。
這個挑戰延伸之下,就會影響到人才招募成果。例如一個年薪開在 90 萬的電商經理人職缺,透過獵頭顧問實際去了解公司對該角色的具體期待後,經過完整的市場評估,才發現開該職位應開年薪 150 萬元的條件才合適,當中的薪資「價格制定」也是一門學問。
新開的職位常碰到這種情形,此外,假設一間企業的員工職涯發展歷程大多是「純血」培育,從基層開始做、慢慢升遷到經理人、Lead 的位置,薪資的調幅沒有那麼大或許正常,但如果說企業現在要從外部招募空降的「混血」人才的話,把職缺條件拉高對齊到市場行情則會是必須考慮的作法。
市場上招募不易的另一原因,在於人才「供給端」數量會隨「年齡」遞減,優秀的中高階人才的流動性、異動頻率較低,且非常注重穩定性。畢竟,要中高階人才在正準備有所成就的「人生黃金時間點」跳槽或變動,風險是相對大的。若非一些特殊因素如公司職務轉換、老闆換人、組織變動,否則這類人才的固著性是很高的,通常不會貿然轉職。
另一個觀察是,活躍於社群平台的中高階人才占比僅 25% - 30%,換言之有高達七成的人選幾乎不會關注社群平台最新動態,假如雇主把職缺推廣資源集中在社群渠道,會發現仍然難以觸及到心目中的中高階人選、轉換率並不高。
那假設企業自己來做地毯式搜尋呢?以 Cake 服務過的客戶經驗而言,這種「自己來」的決策背後是高昂的成本,首先是花費的人力、時間龐大,在欠缺 connection 或人才庫的條件之下,會讓搜尋過程難上加難。即便是找到了潛在合適的人選,如果未能在前期短時間了解人選的生涯規劃、薪資待遇、家庭與經濟考量等各種期待,也很可能會錯失掉跟人才聯繫最好的時機。
Cake 也了解到雇主在這方面常遇到的難題,像不知道如何擴張管道去接觸到中高階人才是一個問題,不曉得該怎麼包裝公司的亮點及優勢、如何提出足夠吸引資深人才的誘因。
對於各行業來說,一直找不到合適人才的背後潛在原因還有幾點,例如企業的品牌知名度較低,未投注資源在經營雇主品牌,就無法輕易抓住求職者的眼球,或是某些領域的人才本身在市場上屬稀缺,在企業沒有主動出擊獵才的情況下,履歷投遞量自然不足。
假設是半導體產業,在工程師的供給數量上,類比 IC 的就比數位 IC 人才少很多,因此一個類比的職位可能半年都還找不到人,都是正常的情形,這時企業透過獵頭公司等方式去主動搜尋人才就顯得重要。
比較特別的情形,像是一些企業其實沒有投入太多心力在徵才或刊登職缺,意思是說公司內部沒有專職在做招募的 HR 人力,又或者,有些企業老闆本身身兼 HR,但作為管理者時間寶貴、也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去找人,那這時候 Cake 獵才顧問就能作為一個外部 HR 的角色,提供專業的人才招募見解。
對於初期接觸獵頭還抱持疑慮、或是不熟悉獵頭公司的企業,或許會有幾個常見疑問浮上心頭:找獵頭公司確定有效嗎?我的招募預算充足嗎?跟獵頭配合的流程會不會很麻煩?能找到符合我期待的中高階人才嗎?對於這些常見 FAQ,Cake 建議企業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思考。
就 Cake 碰到過的客戶而言,有些職位半年、一到兩年找不到人都是會發生的,而這更容易發生在要求具備高度專業、跨國實力的職位上。例如當一間台灣在地的半導體封裝企業要在美國招募員工,立刻就能判斷出這個難度相對高,假設不透過獵頭公司,可能會變成無限期的延長招募 project。
不少企業對於跟獵頭公司合作的「預算」上會歷經猶豫,但 Cake 建議徵才企業思考自己的「閒置產能」和「機會成本」換算起來會是多少?這些都應該儘早被考慮和計算。當某些職位一直空著、無人填補,原本應該可以拿來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甚至營收的,卻沒有人在崗位上運作,這種狀態本身已在付出相對應的成本、失去價值累積的機會,再加上流於形式的刊登職缺,對組織效率皆是一種耗損。
某些職位的填補會面臨到招募後期的緊急階段,一些企業會選擇找獵頭公司救急,那其實這個決策早就可以塵埃落定,不必等到最後關頭,反而中間的等待成本也都可以省下來,縮短很多 trial and error 的時程,減少吃閉門羹的過程。
所以,建議企業可以盤點手上比較關鍵或較急的職缺,則會發現這類型職缺通常是跟業務型、策略型、領導型高度有關的角色,如果再繼續放著、「佛系」等待有人會投遞履歷或主動上門,久而久之更甚者會影響公司體質和商務面的發展。
也因為獵頭公司位居人才市場「中間」、「媒介」的角色,一些企業會擔心說獵頭能提供的資訊會不會很有限度、不夠流通透明?此時商業上的「信任基礎」就成了關鍵,這也反映在Cake 獵頭積極與各產業客戶建立強韌的合作關係,大多數時候除了聯絡方式有所保留,其他時候我們希望竭盡全力協助雇主找到理想和現實曲線的交叉點,對齊市場供需雙方的資訊,同時讓雇主和人才的需求落在一個最佳平衡點,精準切入職缺媒合成功的機會。
Cake 認為,如果企業要找尋的職缺人才是新開的重要崗位,是之前並沒開設過的職務,這種時候就很適合找獵頭公司來協助獵才。
以 Cake 案例來說,曾協助某間台灣市占率第一的智慧醫療的公司透過獵頭服務成功招攬海外經理人,該公司從東南亞表現良好的 pilot case 看見市場開拓的機會,只要是這類新形態的海外業務、過去較沒碰過的商業面向的擴張,因招募難度非常高,就很適合透過獵頭公司來找人。
像是近年因中美貿易戰的關係,製造業在越南開業、建廠的風氣興盛,許多製造業也從中國撤出移往越南,企業對越南人才招募的需求大幅上升,由於 Cake 在越南當地擁有專業獵頭團隊,加上國際級的跨國人才庫數據,企業透過 Cake 獵頭可較有效找到合適的人選。
呈前述提及的全球中高階人才流動不易、異動意願低,且在社群平台、求職平台上活躍度較其他族群低的問題,這時獵頭公司就非常適合作為企業在搜尋中高階人才的有效渠道之一,讓中高階人才願意「跳出舒適圈」,去思考和擁抱不同的職涯可能性。
對於企業來說,因應公司發展階段或商業戰略考量,一些更高階(例如 C-level 職位、營運管理職)職位本身必須符合「秘密招募」,或者是用比較低調的方式去進行人才搜尋,無法用一般刊登職缺在求職平台的方式去曝光,此時採用獵頭公司秘密進行就會是很合理的做法。
由於不同產業、公司規模對於「senior」的認定不同,一個能在半導體製程公司擔任研發副理的人才,跳槽到電子零組件產業能擔任什麼樣的職位?這沒有標準答案,此時獵頭公司「看人」的能力就派上用場了,Cake 獵頭顧問傾向用「能力取向」、「經驗取向」來判斷一位人選能否適任,實踐全面性的獵才,以滿足企業真實的用人需求。
而一位優秀的獵頭顧問,能夠用「職涯發展路徑」設身處地的觀點去說服人才:如果你這一份工作跳槽到 B 公司,那麼未來在 C 公司擔任更高階職位的機率就大幅上升,比起你待在原公司 A 等待升遷和加薪更有效率、更能提前規劃布局你的生涯。
Cake 也有碰過客戶找上獵頭公司合作是因為組織架構的改革,例如迎向數位轉型改革、設立一整個新的部門,通常會發生在比較大型的公司,正是所謂的「大量招募」需求,例如成立了數位部門、然後想在短時間內找到 10 個以上新的工程師加入團隊。以 Cake 優於業界的「送人」速度來說,就能高度符合企業這類急需用人、大量招募的期待。
另一個情形是,當有新產品上線規劃、時間有限但人力相對緊縮時,Cake 建議企業盤點當前的職位狀況,例如可能產品下一季就要上線了,現在卻還沒有足夠人力投入開發,這時就要大膽拋出疑問:我的招募數量是不是夠大?真的有辦法在短期內找到人嗎?尤其當尋求的人才本身在市場數量就少、稀缺性高,要在時間限制內完成招募任務的挑戰度又更高了,不妨評估採用獵頭公司的資源來進行獵才。
你的企業在招募上面臨壓力嗎?讓專業的 Cake 獵才顧問為你評估需求✒️
從軟體業起家的 Cake 相信「數據驅動」的價值,而且高度重視「效率」,因此 Cake 獵頭團隊自然也把智能軟體工具套用在人才搜尋的各個環節上面,用最快速精準的方式匹配到職缺的潛在候選人,立即滿足各產業公司的用人需求,讓常見的徵才問題不再困擾 HR 和招募團隊。
Cake 之所以能不斷成功媒合人才市場供需的「獵頭密碼」,在於自家國際化的龐大人才庫,截至 2023 年底,Cake 平台在全球已擁有 600 萬使用者,由於穩定扎根於自家資料庫,在匹配企業和不論台灣或跨國人才皆站穩優勢。不過事實上,人才庫只是作為獵頭服務其中一個強效手段,各個獵頭顧問還會基於過去的同業背景與經驗延伸自己的人脈資料庫,讓人才搜尋力道加乘,因此在各產業資深人士、中高階人才的媒合都能短時間達成。
以目前普遍成效來說,使用 Cake 獵頭服務,一般的職缺需求平均僅一到兩週就可找到 3 - 5 位的人選,快狠準完成「送人」流程,這個敏捷速度很可以滿足大多企業用人的期待,勝出市面上其他家獵頭公司。另一方面,Cake 獵才顧問擁有多元產業背景,在專業背景跟人選的人脈上皆豐厚紮實,也是客戶願意投予滿意和信賴的原因。
「保證期」也是一個讓客戶安心的合作模式,意思是是人選上任之後二至三個月的指定期間,不管是人選離職或公司認為不適任,Cake 都會協助再遞補人才 。這個過程也強調出了 Cake 和雇主端、人才端之間持續且雙向的 connection,不僅滿足企業,獵頭顧問會在人選上任之後主動聯繫適應狀況、工作契合程度,如果發現任一方認為該職位並不合適,Cake 也會在這個保證期之內儘速協助替換。
人才市場可以想像成是一個流動的大池子,來自科技面、產業面、供應鏈等國際情勢的諸多因素都在不斷衝擊、形塑人才市場的樣貌,在這樣的動態之下,單一企業比較難即時因應和掌握人才市場全貌。一旦企業和獵頭公司展開合作,企業在整個情報上就能接觸得非常廣,知道市場上的即時資訊,甚至透析一些商業競爭的局勢變化,就可以更快速的跟市場接軌。
Cake 獵頭在各產業、各類型職缺都有包,除了中階人才、高階人才(如經理人、Director),初階人才以及大量招募的服務也都有提供,職類包括研發、行銷、業務、經營管理、後勤如財務、法務、人資、供應鏈等,任何想得到的職務類型階有涵蓋,而且在細部類別的劃分也極為細緻。
舉例而言,除了常見的用職務性質來劃分,部分企業希望找尋的技術型人才是擅長某程式語言的,因此就會由不同的獵頭顧問負責進行獵才,直接用 Java、C++、Python、Node.js、PHP、Golang、Mobile(Android / iOS)等能力來區分。
至於服務的產業,Cake 獵頭服務完整涵蓋資訊、半導體、電子、化工、能源、傳產、金融、銀行、民生消費品、零售、餐飲、消費電子、精品、電子商務等產業範疇,都有專門的負責團隊和顧問。也由於 Cake 獵頭顧問們具備同業的經驗,所以擁有相對應的人脈資源,也很熟悉業界不同領域的招募程序,在多向溝通上自然能展現專業和效率。
和其他獵頭公司最顯著的差異之一,就是 Cake 是一家「整合型」、「平台型」的公司,不只是單純的獵頭公司,擁有完整的商務、行銷、產品、設計部門,本身擁有求職平台和龐大人才庫奠基,在符合客戶獵才期待的前提下,獵頭團隊可以串聯結合整個平台的資源,為企業做到全面性的「雇主品牌」(employer branding)的建立和形象曝光。
Cake 雇主品牌的策略,是搭配高價值互動策略如社群經營、打造品牌內容、籌辦實體活動、舉辦徵才博覽會等,藉由虛實整合的策略實現更大規模的曝光,加上彈性客製化的服務基礎,服務過的客戶都相當有感招募效能被提升。
而某些職位的招募,還能搭配 Cake 平台資源舉行線上徵才公開說明會,首先對參加資格進行嚴格的審核篩選,讓參與的人選素質對齊到企業的期待,接著可以進入快速面試或 screen 履歷的環節,通常活動結束後就能帶來成功的即時轉換,讓合格的優秀人選進入到下一個面試階段。
為吸引求職者主動和獵頭聯繫洽詢,Cake 也長期經營《蛋糕職報》的獵頭服務內容,儘可能將人才端的合作資訊透明化,然後運用 EDM 訂閱與加入分眾 LINE 社群等新型態策略,實現和人才端的頻繁接觸並深化信賴關係。
以上策略明顯不同於傳統獵頭公司僅採用職缺刊登、渠道單一、單純用文字溝通的方法來獵才,我們認為營造雇主品牌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在雇主品牌這一塊搶占先機、大膽布局,就有機會更快、更深刻打中新世代人才的心。
簡單來說,Cake 獵頭團隊在做的事,就是把「雇主的理想」和「人選的理想」極力拉到一個現實的交會點,助力於實現招募和求職雙邊的匹配,把將最好的人才放在最好的位置上面。
在 Cake 的觀點看來,「獵頭」是圍繞在人、溝通、文化的一項服務,因此和上述提到的雇主品牌必然有所綁定。因為獵頭顧問跟許多人選本身熟識、基於一定程度的信任感,這樣的前提在介紹企業和傳遞雇主品牌資訊上能帶來莫大幫助,形成具備說服力的「賣點」,讓人選願意相信我們推薦的客戶是很不錯的公司、而且能和個人的未來發展扣合起來。
除了上述提及 Cake 和其他家獵頭公司在「服務」上差異,若從「體質」的角度來看,Cake 是一個年輕化、國際化、多元性相對較高的公司,本身推崇健康的工作文化和工作環境,不以 sales-oriented 的單一視角來處理事情,這個基因又或是信念,間接影響到我們在企業客戶和人選之間的溝通之道,不會為了追求業績去強迫客戶接受觀點,看向的的是更長遠的「三贏」(企業 - 獵頭 - 人才合作成功),自然會迎向心態健康、舒服愉快的合作過程,或許也是企業樂於跟 Cake 配合的原因。
快速敏捷、誠實誠信是根植於 Cake 獵頭服務的價值特色,在服務任何有獵才需求的企業,或是任何追求成長的優秀潛力人才時,都充分運用同理心和換位思考去推進合作,然後反映在專業溝通跟談判協調之中,作為中介角色全力滿足人才市場的雙邊期待。
想和獵頭公司合作就找 Cake!用對高含金量人才加速你的事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