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轉換?有人說是增廣見聞、領取高薪;也有人說,是為了讓自己接受更多方面的挑戰與歷練。
隱者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人們的記憶總是會停留在你幼小的時候。
他們經常看不見你的成長和變化,於是輕視你的價值、廉價地對待你。
在許多父母眼中,無論孩子已經長大到幾歲,始終都是自己的孩子。
因為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不斷付出愛、照顧著他們,
總是想著:他們是需要我照顧的孩子,在腦中深深刻劃了這樣的認知。
這樣的認知成為習慣,即使時間流逝,還是會不斷地愛著他們、保護他們。
可能等到某天,父母突然發現了什麼、領悟了什麼,那時候才會驚覺:
「原來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和以前不一樣了!說不定,現在要由他們來守護我們了!」
如此一般,人的記憶總是會停留在初始的認知與判斷,難以磨滅。
除非有新的認知覆蓋舊的記憶,否則,隨著在腦中刻劃什麼,就會一直那樣對待。
然而,雖然前面用比較正面的角度描述「認知」這件事,但現實總是異常殘酷的......
這種認知通常發揮的是負面效果,一負面就負面很久的那種。
套用到職場,很常見的狀況就是:
剛進公司時,身為一個新人,很多都不懂、很多都不會、很多都要人教。
所以在他們眼中,你就是菜、全身充滿菜味。
不過這也沒什麼,很正常,畢竟是事實嘛!摸摸鼻子努力跟上就好。
但最可怕的是:即使已經過了好幾個月,工作上手、效率也提升了,
甚至在公司待了兩三年升上小主管,
他們對你的認知,還是很有可能停留在:你一開始還很菜的時候。
於是乎,在很多公司,內部勤勤懇懇盡忠誠的人永遠比不上外面請來的人。
他們對你的認知並不會隨著時間和表現而真正刷新,
看不見你成長之後展現出來的價值,當然也不會寶貴地對待你。
你在他們心中,永遠都是那樣。
在很遠的地方觀望一個人,名聲的光環會讓人們腦補很多美好的想像。
在很靠近的地方看一個人,缺點會被放大、因而覺得這個人也不過如此。
但明明是一樣的人。
早在兩千年前,耶穌就語重心長地對身邊的人說:
「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可6:4)
明明是同一個人、一樣的言語和行為,
在其他地方受人尊敬愛戴,卻被自己家鄉的人輕視和厭惡。
是當事人的問題?還是其他人的問題?
再多待幾年就可以由黑翻紅嗎?
多做解釋就可以改變人們的認知嗎?
更努力表現就可以扭轉他們的看法嗎?
每間公司的狀況都不一樣,但我相信大家心中或多或少會有答案。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不是只有公司選擇我們,我們也在選擇公司。
有位我很尊敬的老師曾說:人會去到有愛的地方。
我想,人終究會去到,寶貴地對待自己的地方。
這篇文章的用字遣詞比較強烈,充滿很多「總是、全部、只會、永遠...」這樣的詞彙,隱者是為了凸顯語氣才這樣使用的,而不是全盤否定所有地方。還是有好公司、好主管,大家一定要努力找到他們,也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選擇的人吧!
本文經陳韋丞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你好,我是一位職涯規劃師,在關鍵評論網和Cheers雜誌擔任專欄作家,也是CakeResume的愛用者。經常透過職涯探索卡牌諮詢、心理測驗解析和履歷自傳優化,協助大家找出個人定位和職涯方向。職涯或履歷諮詢,歡迎透過臉書與我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