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員工需求」為核心:快樂工作成為企業求才、留才的關鍵條件

以「員工需求」為核心:快樂工作成為企業求才、留才的關鍵條件

台灣人使用安眠藥世界第一、每年 280 萬人因身心問題求醫,其中不乏金字塔頂端的高階經理人。究竟為何有愈來愈多人工作不快樂?穿著筆挺西裝、拿起公事包,準備出門上班,卻在離門口一步之遙跨不過去 —— 這是前香港寶來證券總經理趙士懿的經歷。

多年前,他受到憂鬱症侵襲,成為足不出戶、不接電話、不簽文件的總經理。後來他離開職場,創辦了「用心快樂社會企業」並出了書,倡導重視員工需求及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足跡踏遍全台 31 所偏鄉學校。

「趙士懿不是唯一走不出門的經理人。」當時他的主治醫師、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在她的門診中,約 5% 就診患者是中高階主管。

她透露,曾有一位上市櫃公司的總工程師,因長期不堪工作壓力,一天要吃 3 顆安眠藥才能入眠,在心悸、精神恍惚交錯下,有天他進超商拿了東西卻忘了付錢結帳,差點被送進警局。這些看似「人生勝利組」的成功人士,為何會陷入憂鬱症的漩渦?

一、員工需求被擺置末位,高階主管也不例外

「對人生迷惘,是關鍵原因。」詹佳真觀察,這群優秀人才從小就朝著世俗定義的成功不斷往前衝,他們的成就感來源是超越別人,一旦遇到挫折或是當事件發展變得難以駕馭時,心裡常會浮現:「我是失敗者,我怎麼可以輸人?」

很多成功人士,直到得了憂鬱症之後,才開始重新思考:「這到底是不是我要的生活?」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王仁邦也說,他曾遇過一位患者,外表看起來是事業有成的女強人,但其實婚姻出現問題,在工作上仍咬牙硬撐,久而久之出現焦慮、情緒等問題。

不少醫生透露,事業成功的經理人往往是高風險族群,因為許多人基於情面或要強,往往會覺得:「撐過去就好。」當他們在診療過程中情緒潰堤,王仁邦會安慰對方:「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不要想去戰勝憂鬱,人生有高低起伏是很正常的,你是真實的人,又不是機器人!」

王仁邦指出,「這群人面臨的不只是生理或心理出狀況,更多是生命議題。」中年的職涯困惑包括是否高不成低不就、考慮轉職、提早退休,看似是生涯抉擇,但他透露,真正的難題是這一代身處「夾心餅乾」的角色:一方面要承受奉養年邁父母的艱辛,另一方面要接受自己的體力明顯下滑,常會因力不從心而感到挫折,而這些其實都與職場上未被滿足的員工需求有關。

“ 然而,這群高階菁英發出的求救訊號,只占當今的冰山一角。”

據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2020 年度因身心相關疾患就醫的人數高達 288 萬人,約占人口數 13%,等於每 8 人就有 1 人曾因身心狀況求醫。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2020 年每 8 人就有 1 人曾因身心狀況求醫,而這些都可能代表著員工需求的被忽略,以及職場菁英發出的求救訊號。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2020 年每 8 人就有 1 人曾因身心狀況求醫,而這些都可能代表著員工需求的被忽略,以及職場菁英發出的求救訊號。

從衛福部公布的數據也可看出,國內精神科診所愈開愈多;截至 2016 年,精神科診所共 481 家,10 年大增近 8 成。儘管因為健保總額預算支付制度,近年已趨近飽和,但需求之大仍無法忽視。

「事實上,還存在很多的黑數!」王仁邦認為在所有受身心困擾的人當中,實際曾就診身心科的比例大約只占不到一半,因為許多人會擔心他人的眼光不去就醫、或不清楚問題根源,而跑去求助腸胃、心臟、家醫科。

根據 Cheers《2023 台灣企業員工福祉大健檢報告書》調查,在超過 2,600 人的填答中,將近 20% 工作人曾因工作壓力,求診身心科或相關醫療。相當於 1,000 萬就業人口中,每 5 人就有一人曾面對過身心上的難題,換句話說,身心健康其實是現在非常基本的員工需求。

王仁邦進一步提出另一項佐證,「台灣人吃安眠藥的人數是東亞最高,東亞又是全世界最高!」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21 年有高達 441 萬人使用安眠藥,相當於每 5 人就有 1 人用藥。

王仁邦表示,在他的門診中,20 - 40 歲占比最高,很多都是帶著職場問題而來,最常見出問題的員工需求在於高工時、工作壓力、跟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不睦,以及對工作缺乏興趣,不斷換工作。

延伸閱讀:如何守護員工心理健康?引進 EAP 員工協助方案讓你事半功倍!

二、不被重視的員工需求,成為現代工作者焦慮主因

如同看不見的病毒般隱隱擴散,但每一個人病因各不相同,它影響的不僅是個人生活,更會影響企業的競爭力。

“ 不快樂的員工,怎麼會有高效、創新的企業? ”

曾任 Dyson 中國電商副總裁、現為光與鹽管顧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的陳淑芬分析,原因可能在於國際局勢的惴惴不安,從烏俄戰爭、新冠疫情,甚至地震、經濟環境及政治的變動等,有太多事情令人無法掌控,這些都是不安、焦慮和壓力的來源。

另一方面,市場的快速變動、科技的指數發展,造成工作量及工作複雜度愈來愈大,每個人像忙著團團轉的倉鼠,一不小心就會被離心力甩出原本熟悉的世界。

陳淑芬指出,如果壓力是一個除法公式,當負擔除以能力,就會得到壓力值。當工作的專業及私人生活的負擔,遠遠超越個人當下的能力,就會有很大的身心困擾。

「社群網路的快速發展,也在無形中推了一把。」曾任 Yahoo 台灣諮商心理師、知名九型人格講師廖偉玲指出,在動盪的局勢下,人們需要更大量的心理安全感,但隨著社群平台興起,卻加劇人們的孤獨感跟憂鬱。據美國統計,2021 年國人平均跟朋友相處時間驟減 58%。

她表示,現代社會人手一機、也讓人產生資訊焦慮:「許多公司都強調薪資透明化,這反倒可能讓工作人陷入焦慮,擔心自己沒有做出最好的選擇。」

三、員工需求與身心問題,已成企業永續責任

多年前政府將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員工協助方案)從美國引進台灣,並在 2013 年明定《職安法》:「雇主為保護勞工身心安全之事項,應妥為規畫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

這一場原本屬於「我」的心理戰爭,隨著人數不斷擴大,企業開始意識到,這是「我們」應該要一起共同解決的課題。員工需求與員工身心已從私領域變成企業的社會責任之一。

去年,《Cheers》針對兩千大企業人資長進行調查,員工身心與員工需求是企業優先關注(78%)的 DEI(Diversity 多元、Equity 平等、Inclusion 共融)課題。

“ 企業打造友善工作環境已從『Nice to do』走向『Must do』。”

翻開人力銀行薪資福利調查報告,2022 年已有 24% 企業提供員工心理諮商協助,與 2018 年相比提升了 6%。包括機場捷運、台灣高鐵、漢翔工業、鼎泰豐等企業,如今皆設有體制內的心理諮商師。

延伸閱讀: 「好工作」定義正在改寫:台灣 TOP 50 企業都在做的員工福祉有哪些?

身為高度環境變動的科技業,更積極投入資源。例如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和陳怡蓁夫婦,曾邀請榮格心理學派大師克許(Thomas B. Kirsch)首度訪台,以重視員工需求為核心,為高階經理人進行為期 3 天的諮商引導。

軟體公司鈦坦科技則長期在內部開設正念工作坊,體現對員工需求的重視,每個月固定讓同仁從正念練習中,平衡工作壓力與人際溝通。

曾一對一指導逾百位上市公司與新創 CEO 的企業顧問林妍希也分享,她認識的一家 AI 公司董事長,在公司創立的第一天就設立「健康長」、「藝術長」,請來台大主治醫師每週到公司為解決員工需求與身體健康方面的問題;藝術長則是聘請北藝大教授,負責定期為公司設計藝文活動。她認為,企業與時俱進重視員工需求,建立一個讓人可以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將有助於人才發揮潛力與成長。

企業與時俱進重視員工需求,建立一個讓人可以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將有助於人才發揮潛力與成長。
企業與時俱進重視員工需求,建立一個讓人可以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將有助於人才發揮潛力與成長。

陳淑芬也不約而同表示:「『快樂工作』是企業求才、留才必須具備的條件。」她指出,唯有員工需求得到滿足的身心健康員工才能為企業注入活力和創新,有永續的人才、才有永續的企業,DEI 將決戰企業未來競爭力!

【TALENT, in Taiwan 台灣人才永續行動聯盟】招募中,與 500+ 產官學夥伴共同前行

下載完整報告書,了解更多調查解讀:《2023 台灣企業員工福祉大健檢報告書》


本文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集團《Cheers 快樂工作人》:  年吞 10 億顆安眠藥、每 5 人就有 1 人就診身心科,台灣人工作為何不快樂?

作者天下雜誌集團《Cheers 快樂工作人》

《Cheers 快樂工作人》自 2000 年創刊,提倡「熱情工作、快樂生活」理念,提供讀者在面對變化與競爭時,有效掌握趨勢、提升個人競爭力。創刊至今,持續獲頒國內外新聞報導獎項,包含金鼎獎、「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等,為新世代具正面影響力的媒體!

訂閱 Cake 人資週報,獲得:
  1. 雙週一篇趨勢新知
  2. 每季一本電子書
  3. 行銷招募的系統化做法

Resume Builder

Build your resume only in minutes!

More Articles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

Latest relevant articles
People Operations
Feb 3rd 2025

服務證明書大全:服務證明書範本、開立方式、和離職證明書差別?

服務證明書是什麼?勞工求職時,除了履歷,也可以提供「服務證明書」,證明自己過去受雇於雇主的工作經歷和年資。本文將介紹服務證明書的意義、法源依據,並解釋勞工在何時可向雇主要求開立服務證明書,以及雇主應在服務證明書上記載哪些內容。最後,也附上有關服務證明書的常見問題和範本,供勞資雙方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