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朋友問我這個問題。他因為過去工作太操勞,所以休養了一段時間。
他擔心過去一年多的空窗期會影響求職,因而苦惱到底該怎麼解釋會比較好。
我給他的建議是:誠實但要斟酌說法,然後先在自傳中初步解釋,藉此盡可能打消對方疑慮,增加面試機會。
他擔心地說:「如果真的說出身體健康因素,對方會不會仍然質疑我的健康沒有恢復?」
但職場的真相其實是:
也因為如此,隱者在回應大家的問題時,通常很難斬釘截鐵地說怎麼做最好。
無論我們說打工度假、照顧家人、休養身體、自己接案或準備國考...,
都會遇到「可以接受」的主管和「無法接受」的主管。
怎麼辦?只能很絕望然後碰運氣嗎?
隱者想提出另外一種思維:
其實你也正在篩選你的主管、篩選出可以接受這種理由的公司,然後決定要不要在這樣的地方工作。
透過面試官的反應,回去推測他們秉持的思維和價值觀,而這就是你以後會面對的文化。
如果他們可以接受休養身體的因素,某種程度會是比較照顧員工身心健康的公司,未來在這邊應該不會過勞。
能接受一些正常因素的主管,性格應該是比較願意相信人的。
可以接受打工度假和職涯錯誤嘗試等特別理由的主管,也許思想比較前衛、或是具有同理心而能體諒。
即使你解釋但對方還是質疑,他有可能是經常疑神疑鬼的主管,你未來在他底下工作,類似的劇情還有很多......
如果為了先有一份工作,而忘記思考雙方的價值觀和需求是否真正契合,過去的悲劇就很有可能會再次發生:
新公司經常凹部屬加班,導致身心健康又再一次崩盤。
但事情也不是那麼簡單,求職的過程還有許多因素共同參與,
好比說:本身應聘條件如何、或是有多少錢和時間可以用來找工作等等。
在求職方面較無優勢、或是經濟壓力導致需要立刻找到工作的朋友,
就容易傾向以「先有工作為主」的策略進行面試,導致悲劇在未來發生。
綜合以上,隱者的建議是:採用「兩階段求職策略」
先預估自己可以運用的求職期間,然後設定停損點,將求職期間分為前半期和後半期。
在前半期採用「理想工作策略」,以比較理想的期待找工作,此時可以投遞比較想要的職缺、用較為真實的理由回應空窗期、比較開放性地跟對方談薪資;
但如果發現求職不順利,就要轉換成「先求有策略」,相對應的履歷撰寫和面試回應都要調整成安全模式,薪資要求也要斟酌評估。
舉例來說:目前資金可以提供自己3個月的求職轉換期,但過了1.5個月還是找不到理想工作,
此時就轉換策略,先求有再說,一併調整履歷投遞的標準和數量。
然後知道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可能不是太高,這次找到工作之後要抓緊時間提升自己。
針對空窗期的疑慮,企業主要考量的是求職者的能力素質,是否因為能力不足而頻頻碰壁。 通常來說,只要能展現出足以勝任的能力,也有可以說服對方的理由,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千萬不要陷入表面的空窗期處理,而是要深入思考提問背後的思考邏輯。
履歷和自傳,扮演和企業第一次接觸和溝通的角色,如果主動在自傳中解釋特殊狀況, 就有機會改變對方的猜測和想法,是化被動為主動的實用技巧,也是自傳的重要功能之一。 通常履歷有比較特殊的狀況:轉換跑道、怪異的時間點、空窗期、職涯初期經歷混亂等等, 我就會建議對方先寫出合理的理由,消除企業的負面猜測,甚至更進一步取得對方認同。
最後,較為真實的理由不表示全部據實以告,相信大家應該可以理解...... 祝福大家求職順利!
你好,我是一位職涯規劃師,在關鍵評論網和Cheers雜誌擔任專欄作家,也是CakeResume的愛用者。經常透過職涯探索卡牌諮詢、心理測驗解析和履歷自傳優化,協助大家找出個人定位和職涯方向。職涯或履歷諮詢,歡迎透過臉書與我連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