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有時處理「人」比處理「事情」更困難,我們會受老闆、同事、客戶等多方影響、為人際所擾,不過心理學常討論的的「冰山理論」(Iceberg Model)提醒,人的表面行為只是冰山的一角,情感、想法和動機隱藏在表面之下。
一個人際關係舒適、產值高的工作環境,能讓人一心一意投入工作,減少不必要的情緒成本之外,更可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是公司團隊中負責溝通協調的橋樑、專案管理、管理者等角色,不妨參考「冰山理論」的邏輯,和怎麼把冰山理論應用在多種職場情境。
「冰山理論」在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中廣泛應用,一開始源於佛洛伊德的理論,後由家族治療師維珍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延伸冰山理論。冰山模型將人的表層行為和言語比喻為冰山的一角,以探索冰山的全貌為目標,展開探索人的感受、知覺和期望。
我們工作上面對的老闆、同事、客戶等人、或我們自己的行為,大多是我們「選擇」公開的一面,其他表面上看不到、或容易被忽視之處,則是在水面下或冰山底下潛藏的關鍵部分。
舉例而言,假如一位員工上班遲到、下班早退、做事草率,執行專案時頻頻出包,乍看之下是一個讓人覺得完全不合格的工作者,但給出定論之前不妨想想看:這個員工當初錄用時是這個樣子嗎?他的狀況是短期或長期的狀況?為什麼他的工作表現出現了變化?等問題,接著延伸這些思考,進而與這個同事開啟對話,避免用單一思路「他變糟糕了」總結一個複雜事件。
如果管理者願意嘗試以冰山理論重新思考組織行為、團隊夥伴表現,則可以發現冰山理論的神奇之處,在於實際展開對話後,可能會藉由冰山理論顛覆你原本對表面上認知的結果,最終帶來非常不一樣的判斷和決策。
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提供我們一種溝通的方式與新的思維,勿輕率地針對單一事件下結論。其中,使用冰山模型的一個關鍵在於多一點探索真相的好奇心,針對情緒、感性的本質回應,不被工作情境常利用的理性層面的條件、對話框住,許多職場上的人際問題或許就能迎刃而解。
進一步舉例,當一個部門間出現對彼此有競爭意識的同事時,雖然能夠讓組織保有競爭力和促進發展,不過當樹立、衝突事件明顯也增加,開始出現惡意傷害影響團隊氛圍的狀況時,則需要組織內的主管或調解者的介入,這時冰山理論就派得上用場了。
儘管解方不只一種,不過面對職場人際溝通難題,冰山理論會是一種非常好用的參考方針,以下提供 2 個常見的職場溝通案例:
資歷 5 年以上的 Maggie 認為自己平時工作認真,很有可能會接下小主管的位置。然而,公司卻安排了一個空降人才擔任主管。
起初,Maggie 只是在同事間討論新主管的能力不足,接下來,則公開表示不認同新主管的發布的工作目標,並按照個人的想法進行工作。時間一久,Maggie 對新主管積怨更深,在辦公室爆發吵架衝突,發動同事以不合作運動抵制新主管,辦公室的氛圍越來越緊繃。
在上述的案例中,事件的核心在於 Maggie 不滿自己沒有當上主管,所以對新主管百般刁難,應該是 Maggie 的問題較大,然而事情真是這麼簡單嗎?
用上述觀點進行敘事,自然會認為問題產生就是出在 Maggie。不過,如果套用冰山理論的思維檢視,會發現其實不管任何一個衝突,都應該要從雙方或多方的觀點切入。例如,為什麼新主管會讓資深的 Maggie 覺得能力不足?除了溝通目標上有問題,在其他日常工作中,新主管跟 Maggie 的溝通模式是如何?新主管的管理風格,在同事間實際被認同的程度是?背後原因是什麼?
透過冰山理論重新思索潛藏在冰山底下的這些問題,或許能帶來嶄新的思維和視角。
我們再舉個例子,這也是許多人在職場人際關係中非常熟悉的情境與狀況。
Tim 是一個爽朗健談、有天份又聰明的同事,但不知從何時起,Tim 每天上班打開電腦逛論壇,常常到別的部門聊天,儘管最小程度該做的工作還是有做,但最終成果平平,顯然與他的能力不符。
Kevin 則是一個非常認真看待工作的同事,對 Tim 只用了三四成的力道工作非常不滿。Kevin 認為 Tim 消極怠工,因此拒絕跟 Tim 合作,也在熟識的同事中帶頭批評 Tim 的工作態度。長久下來,同部門的同事分裂成兩個群體,互相不認同對方、形成協作困難。有些人不喜歡這個辦公氛圍,陸續考慮離職。
這個案例的最終結果在真實職場上不少見 —— 從內在自我的情緒衝突上升到外在表現、從對一個人的不滿變成小圈圈的角力。而這些問題在事件前期,都已有機會透過冰山理論觀察組織成員間的關係,儘早避免衝突與集體離職發生。
從上述 2 個職場例子察覺問題之後,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實務上可以怎麼解。
冰山理論之下,並沒有可以魔法般瞬間「迎刃而解」的問題,也別期待 100% 處理好人際關係,首先,我們可以練習把關注點從「問題」轉移到「人」的身上。冰山之下,一個行為的成因是複合、複雜的,一個員工當下展現的表現,通常來自於過去時間、期間的累積,所以視野也要往回追溯,還原問題的發生點和原因。
開啟一段冰山對話的觸發點在於「好奇」,因為好奇所以想要了解,然後一步步探索對方的冰山感受。在上述 Maggie 案例,這段冰山對話可能從這裡開始:Maggie 對新主管的評價從何開始?當新主管上任時,Maggie 感受到的情緒是生氣、沮喪、不被認可?Maggie 對這份工作抱有什麼樣的期待、對自己的職涯期許又是?
職場應用中,如果想要深入冰山對話、善用冰山理論,不妨思考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渴望、想要被認同和被接受的心情、釐清同仁想要展現出的價值等等,更可以進一步省思組織文化,例如是否常帶有負面評價、刻板印象、威權管理,或是被制度所困,投入時間去設計能鼓勵對話的工作環境。
現代社會和職場中講究效率,要求每件事快、狠、準,一旦員工認知自己像是工廠中的螺絲釘、聲音不易被聽見,團隊相處、人際關係的運作也必然會受影響,在這樣的快節奏步調之下,更凸顯了冰山理論的適用之處。
也因工作環境充滿了理性元素,比較少機會表達或揭露個人內心想法,導致不一致和矛盾產生,對於組織發展形成潛在的威脅。冰山理論作為一種溝通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化解不同類型的問題,藉由了解情緒、覺察隱含的訊息,避免更大的衝突產生。
回到最開始的問答:如果你是公司團隊中負責溝通協調的橋樑、專案管理、管理者等角色,當團隊人際之間出現不論細微或激烈的矛盾,怎麼辦呢?理解冰山理論的思維模式,你大概能想像,這時先別急著妄下結論、評價他人,反之你可以選擇多了解各方的個性與特質,接納衝突與情緒,幫助大家瓦解心牆、真正理解彼此。
彈性地運用冰山理論,不只可以在職場上幫助團隊建立一個正向且有包容性的工作文化,增加溝通機會和降低職場衝突,對於整體組織發展和團隊營運上也將能帶來效益。
延伸閱讀:職場新鮮人教戰手冊:注意事項與禁忌大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