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思考自己的職涯時,是否曾想過自己規劃的每一步都是依循著什麼樣的目標而前進的呢?是想成為特定產業的佼佼者?某個技能的大神?進入知名企業成為高層決策者?還是基於一些自己所信仰的價值呢?
在《科技職涯》Podcast 第二季的第 26 集中,我們邀請了目前正在 HEC Paris(Hautes études commerciales de Paris,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就讀 MBA 的 Estelle。
大學就讀台大財金與外文系的 Estelle,畢業後先是成為花旗銀行 MA,主要負責「台灣中小型企業數位轉型」以及「消費者金融端的數位銀行專案」。2019 年他前往 HEC 就讀 MBA,並於 2020 的春夏分別參與了 Gucci & YSL 母公司開雲集團和 Facebook 歐洲總部的專案,負責 Community Operations 的相關事務。
從商管和人文背景,到投身金融業,又跨足了精品業以及科技業,Estelle 是基於什麼樣的初衷,做出這樣的職涯嘗試?而不同維度的經驗又提供他什麼樣的養分?非常豐富的分享都在本集的《科技職涯》!
Podcast 各節摘要
01:40 Facebook 在歐洲的佈局有什麼跟美國總部不一樣的嗎?
05:10 Community Operations 主要在做什麼?
08:55 Estelle 在歐洲的開雲集團、 Facebook 工作經驗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地方?
15:20 Estelle 是怎麼在金融、精品、科技三個產業中探索職涯的?
18:05 法國精品業強而有力的文化輸出力
21:30 Estelle 是怎麼秉持自己所堅持的價值、選擇進到 Facebook 的?
26:25 Estelle 是如何在三個產業中展現自己的優勢?
30:15 在這三個產業中,Estelle 有什麼珍貴的學習?
32:30 想請 Estelle 聊聊以「文化商業」為主題的專欄
35:00 Estelle 對於台灣的內容經濟市場有什麼樣的觀察?
38:20 Estelle 為什麼重視「價值與定位」的思考?
過去《科技職涯》也訪問過不少在 Facebook 的工作者,包括兩位 PM Peter @ Singapore、Wen @ California, US ,以及 Instagram 的工程師 Jacky @ New York, US,真的相對較少機會遇到在歐洲 Facebook 工作的人。
Estelle 本身隸屬於 Facebook 的歐洲總部都柏林。雖然愛爾蘭不在歐亞大陸上,卻因為距離美國更近,且憑藉積極的國家政策與完善的基礎建設,吸引眾多美國大型科技公司於都柏林設置歐洲總部,包括 Google、Twitter、Microsoft 等,更有「歐洲矽谷」之稱。也因此,Facebook 的都柏林 office 被定位為美國和亞洲之間的中介樞紐,會有比較豐富的職能、各種不同語言的人才,而都柏林的專案也常常是跟美國同步的。
除了綜合性的都柏林 office,也會根據各國的產業與人才特性賦予各 office 不同的戰略意義。例如 Engineer Hub 設置在科技人才匯集的倫敦;巴黎 office 則有呼應時尚之都的業務 Facebook Luxury,不同 office 都有顯著的差異。
作為科技公司的 Facebook,往往會讓我們對於在背後建構產品的工程師、PM、設計師等角色感到好奇。但隨著業務增加、使用者越來越多,將需要各式各樣的專業去做全方位的協助。而擔任 Community Operations 角色的 Estelle,便是一個更加關注人性、文化與產品之間互動的角色。
Estelle 主要負責處理使用者在使用 Facebook 遇到跟性別相關的不愉快經驗,並根據不同文化的立場,試圖找出全球市場都能適用的解法。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議題,因為同樣的詞彙在不同的語言中可能帶有不同的意義,對於不同年齡層、文化背景的使用者來說,也可能對同一句話、同一個舉動有不同的詮釋,這也是為什麼 Estelle 的這個角色會在團隊組成相對多元的都柏林 office 有最多人數配置的原因。
說到近幾年不可忽視的消費力來源,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快速成長的中國、印度等,但是 Estelle 發現,法國精品業其實非常看重日本市場。對於在台灣長大的他來說,日本可謂是從小就十分熟悉的一個國家,我們也習慣看到日本經濟成長趨緩這樣的新聞報導,卻沒想到對於精品業來說,日本的中產階級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中產階級,崛起的市場雖然顯眼,但成熟的日本市場還是最有價值的。
此外,雖然早有耳聞歐洲人對於生活的重視,但是身處其中的感覺還是讓 Estelle 非常深刻。隸屬於 Facebook 都柏林 office 的 Estelle,還記得自己在法國遠距工作時,在晚上八點收到公司用法文寄來的訊息,提醒系統在晚上八點到隔天八點的訊息都不會跳通知,希望員工能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身處注重生活品質的企業和區域文化之中,並利用科技的便利性給身處不同國家的員工客製化的訊息,科技果然還是來自於人性,這樣的體驗讓 Estelle 覺得很震撼。
「法式」這個詞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相信不少人都會聯想到時尚、精品、精緻優雅的生活態度等等,似乎只要在商品前面加上「法式」兩個字,就能產生特定的價值。
在現在傳媒渠道多元、資訊傳遞方便的時代中,為什麼法國文化還能在百家爭鳴中,擁有這麼強的輸出力?這是 Estelle 選擇前往法國研讀 MBA 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很好奇在販賣價值的精品產業中,是怎麼跟隨時代的轉變持續維持競爭力。
精品業在想什麼?他們是如何操作的?Estelle 觀察精品的價值其實早就跟成本脫鉤,品質並不是主要的賣點,連結更強的是城市、法國文化的象徵跟想像,也就是說,法國精品品牌營造出來的法式生活很有自信,他們賣的不是包包,而是法式生活。
儘管隨著時間演變,不少傳統大品牌也推出子品牌,早就不僅是最初那位創立品牌的設計師而已。然而,產品都會推陳出新,但是仍然都能維繫堅持的核心精神、美學還有品牌價值。有趣的是,網路是沒有進入障礙的,精品卻有其需要維護的價值以及門檻,在這個時代中,精品產業如何利用數位工具維持甚至創造更高的價值,也是 Estelle 持續在觀察的。
背景多元的 Estelle,還有一個「專欄作家」的角色,在方格子上以「文化商業」為主題分享他的觀點。從他的法國經驗中,可以從精品業的例子看到文化能夠帶來多大的價值。而在台灣出生、長大的 Estelle,也不禁感嘆亞洲在這個領域的相對弱勢。
台灣的文化工作者似乎普遍對於內容、創意生產的開價很沒有自信或是沒有野心,但是 Estelle 也想分享一個想法:開什麼樣的價格就會吸引到什麼樣的客戶。
他舉例,曾有法國企業在進軍美國時,因為不認同美國市場崇尚「wholesale」的定價策略,也不希望自己的品牌價值被稀釋,寧願放棄美國市場。這樣的做法除了源自於對自身的了解,也同時需要具備足夠的自信與篤定。就像是精品業帶給他的啟發:不怕沒人喜歡我、也不求多,但求高度忠誠。
因此,他自己持續探討這個議題,Estelle 認為商業始終只是一種工具,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傳遞無形的服務或價值。他也觀察現階段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很多都塑造了優秀的作品或價值,只是還無法妥善利用商業工具,將這些成果變現。
因此,他開始深入研究、撰寫文化商業專欄,希望有機會能夠利用現有的經營與管理體系、用商業的角度將文化傳遞出去。
看到 Estelle 的經歷,相信很多人會好奇,到底是怎麼從外文與商業背景,一路歷經花旗銀行、開雲集團、最後到 Facebook 的呢?難道 Estelle 三個產業都喜歡?他又是怎麼做到在這麼大幅度的職涯轉換中,都能展現自己的優勢呢?
關注人文議題的 Estelle,其實是依靠自己內心強烈的信念以及想要捍衛的、「與人相關」的價值,才會一路在不同的產業裡面,持續嘗試同樣關注「人」的工作。
在花旗銀行擔任 MA 時,Estelle 負責的是數位轉型的專案,幫助這間歷史悠久的銀行使用數位工具理解使用者行為、優化服務、迎接新興產業的客戶,並且同時協助現有的客戶能夠順暢地使用新型態的服務。
Estelle 發現,不只銀行需要這樣的改革。各類型的服務業都需要數位化,並且理解客戶對數位服務的期待,因此他想要把這個轉型的過程跟自己有興趣的人文領域結合,因而有了後來前往法國就讀 MBA 並同時觀摩精品業操作的決定。
2020 的夏天,Estelle 開始在 Facebook 參與「網路文化中的性別友善」這個還在蓬勃討論、尚未定型的議題。他認為科技公司的終極目標仍然是要為人類生活服務,因此就算是在技術掛帥的 Facebook 中,也會有像 Estelle 這樣的角色,處理這些與人、與文化高度相關的問題。
如同 Estelle 在他的專欄文章中所想要討論的,他認為商業與人文應該為彼此服務,將自己的信念轉化成對方可以理解的並建立連結。秉持著這個核心的理念,才會讓 Estelle 的職涯不限於特定的產業。
相關的工作經驗絕對有其重要性,但在 Estelle 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到除了相關經驗,可轉移的能力也有舉足輕重的幫助。
像是 Estelle 的第一份工作 — 花旗銀行 MA – 就是一個接近 PM 的角色,他經手過短則兩個月、長則半年的專案,在過程中會跟非常多的人合作,在工作型態上跟 PM 是很接近的。而銀行眾所皆知的嚴謹聖風格也對 Estelle 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影響,包括專案規模規劃、合作對象管理、創造的價值預估等等完整的 PM 架構,都有助於他後來的每一份工作,而 Facebook 的同事也曾因此給予他高度正面的回饋。
無論是職涯或是生涯,Estelle 都從跟法國的同學、同事、校友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大家都會至少設立一個短程的願景,並相信當下做的事情可以達成未來的目標。
如果只專注在當下所做的事,很有可能會消磨熱情、並逐漸侷限未來能作的事情。若是有個願景可以期待,並且在現在就開始尋找需要的資源和知識,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也可以讓自己所擁有的變得更豐富多元。
聽完 Estelle 的故事,可以發現他因為很清楚自己的職涯定位,所以才能夠連接這麼多不同維度的經驗。而他也常在與讀者溝通的過程中,重述「價值與定位」的重要性。
以求職為例,Estelle 發現亞洲學生在自我推銷時,常會說「我擁有什麼技能所以我適合這個職位」,但是西方學生的思維則可能是:「我認同你的某個價值,而為了與你一起達成這個價值,我培養自己擁有什麼樣的技能」。
前者的職涯思維,便是將自己的定位交由外在(不同的職位)而定義,所以每換一份工作,就會將自己重新塑造成另一個樣子,最後就會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子,這就是因為內心缺乏一個明確而篤定的定位。
「擁有明確的定位就像是一個指南針,就算偶爾偏離方向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Estelle 分享,這樣的思維除了能讓自己不會不小心拐進奇怪的街角,也能夠讓他在過程中更有熱忱地面對繁雜的挑戰。像是他在 Facebook 的工作,同時需要做數據分析、質化分析、大量搜集不同文化的觀點等等,而這一切都是為了達到他希望科技與人性相輔相成的價值,清楚做這些事情的原因,就會一切變得簡單很多。方法是其次,最後要去哪裡才是最重要的。
英文版書名:The Luxury Strategy: Break the Rules of Marketing to Build Luxury Brands
🚀 推薦原因:在法國業界長期深耕精品集團的學者與經理人合著作品,也是頂尖商學院的必讀作品:深入淺出的解說,讓更多人可以理解,不同行業都有可能可以應用的精品策略。
英文版書名:The Ride of a Lifetime: Lessons Learned from 15 Years as CEO of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 推薦原因:迪士尼做為百年娛樂產業,要如何藉由說更好的故事以及科技的數位轉型來讓他的童話繼續下去?前任 CEO 從策略性併購的角度來看文化企業的經營眼光,本身就是一段動人的篇章
《科技職涯》是由 Cake 創立的 Podcast 廣播節目,專門邀請在科技、數位和新創領域的工作者來分享職涯趣事及觀點,每週三固定更新,目前可以在 KKBOX、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上收聽,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