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聽 Podcast 嗎?Podcast 作為一個地域性、語言文化影響極深的媒體,在不同國家都有各自豐富的面貌。今年五月的時候,台灣出現了第一部紀錄片式的 Podcast 節目《一年的告白》,這個節目花了一整年錄製,真實地紀錄了一個「罹癌母親和女兒在面對生死議題前的對話」。
除此之外,台灣第一個以公開形式探討大麻議題的節目《大麻煩不煩》在 2019 年開播後獲得廣大迴響,主持人菁琪律師 Zoe 也因此獲得了 2021 年 KKBOX 年度 Podcast 風雲榜「最佳節目主持人」獎;這些精采的、獨樹一幟的節目,都來自於「鬼島之音」團隊。
在本集的《科技職涯》,我們邀請了鬼島之音的兩位共同創辦人 Emily & Cathy,除了聊聊 Podcast 產業的觀察,還有兩位經驗豐富的媒體人對於自媒體、內容創作者的實驗與建議,以及他們從同事到朋友的創業心得!
Podcast 各節摘要
01:30 請 Emily 跟 Cathy 簡單自我介紹一下
03:50 身為內容創作者,如何規劃與開發內容?
08:45 自媒體起步的技巧
09:35 為什麼會選擇用長達一年的時間製作紀錄片式的 Podcast 節目《一年的告白》?
14:40 台灣 Podcast 市場開拓的狀態跟方向
15:30 台灣人的 Podcast 口味是什麼?
17:15 為什麼 Cathy 一直到 2021 年才嘗試一開始就想做的主持人角色?
19:15 Podcast 主持人有什麼技術性的訣竅要注意
20:35 身兼製作人與主持人對這兩個身份互相有什麼幫助?
22:30 主持人可以讓節目適度的留白?
23:25 鬼島之音團隊創立到現在有哪些重大的挑戰?
28:30 鬼島之音的商業模式大概是什麼樣子?
30:00 Emily & Cathy 對海外市場有哪些觀察?如何在海外市場傳遞台灣的故事?
32:30 只看台灣市場的話,鬼島之音的下一步會是什麼?
34:15 鬼島之音的創業契機
41:00 Cathy 辭掉原先的正職工作投入創業的過程
43:50 Cathy 和 Emily 在工作中常會產生衝突嗎?如何解決?
46:20 兩人對「跟朋友一起創業」有什麼建議?
52:10 任何場合都可能遇到貴人
Emily 與 Cathy 在創辦鬼島之音之前,本身都有在媒體產業豐富的經驗,兩人也曾經共事長達四年半之久。曾經在主流媒體工作的兩人,過去都是追隨大眾的口味在定義自己的工作,自己成為內容創作者後,該怎麼進行內容規劃呢?
「大難題!」Emily 直言,他認為每個媒體人都會有自己想要做的東西,可能是受到過去經驗、曾經吸收過的東西影響,也可能是自己所注重的價值,在規劃內容時會融合這些想法、展現出最好的部分。對於他們來說,脫離主流媒體後,最重要的是議題和形式的創新。
在台灣四大報中待過三家的 Cathy,過去的歷練讓他對於媒體產業如何區分大眾口味 & 小眾的價值堅持、如何在載體上面去劃分兩者的比例有深厚的了解。而鬼島之音選擇的議題雖然不一定主流(大麻、環境、大使夫人等),但是在選擇傳達故事的方式時,還是會考慮符合大眾的喜好,讓大家能夠對這些重要的議題產生共鳴。
這樣的做法跟 Emily 曾經在公視的經驗密切相關。大家都知道公視對節目內容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但也不是完全不在意收視率跟大眾化,兩者取其平衡之下,造就很多議題嚴肅卻膾炙人口的節目。Emily 在公視時剛好遇到痞子英雄的時期,他受到的訓練是「大眾不一定不喜歡這個議題,只是大家還不夠瞭解,所以無法定義喜不喜歡」,而身為媒體,就是要找出一個大家會喜歡的形式去包裝這些議題和訊息。
Emily 和 Cathy 曾在壹傳媒共事多年,當時是整個集團業務最多元,報紙、雜誌、動畫、網路等等的媒體都同時經營的時候,這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精彩的大型實驗過程,他們有豐富的資源可以練習各種不同的媒體形式(動新聞、新聞動畫、VR、2D、3D 等等),也體會到為內容找到合適形式的可貴。
儘管如此,Emily 想要強調,在選擇形式之前,有優質的內容還是最重要的。在自媒體盛行的現在,除了找到自己最有發揮空間、最喜歡的主題以外,他也建議大家可以找身邊有興趣的朋友一起進行、有團隊才能變得更強,就像是他自己對 Podcast 很有興趣、對特定的議題有興趣,他也不會執著於一定要當主持人。
想了解 Emily & Cathy 的豐富經歷嗎?來看看 Emily & Cathy 的完整 Cake ✨
如果你也喜歡他們的 profile,歡迎使用 Cake 製作獨一無二的 profile 和履歷!
前面提到了鬼島之音的精彩作品《一年的告白》,這部紀錄片形式的作品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製作,在內容更新速度很快的 Podcast 產業中,絕對是少有的創舉。Podcast 相比 YouTube 少了影像,對於很多自媒體創作者來說是一個門檻較低、技術相對容易上手的選項,也因此造就了 Podcast 節目與內容的蓬勃,在這樣的產業生態下,為何鬼島之音還會願意投入一年的時間製作一檔節目呢?
媒體業的經驗讓 Emily 和 Cathy 都明白選擇形式的重要性,因此他們不斷地在實驗不同的策略,就像他們也曾嘗試過綜藝節目的剪輯方式,讓 Podcast 有花俏的效果,不再單單只是開頭、結尾加一長段的對話,這就是一個形式的突破。
《一年的告白》是一個女兒 Doreen 與癌末媽媽長達一年的對話紀錄,Doreen 想要嘗試紀錄片的形式,遇上鬼島之音這個力求創新的團隊,雙方一拍即合。因為是一個很親密的對話場景,鬼島之音完全沒有干預 Doreen 與媽媽錄音的過程,但是因為事先規劃了縝密的計畫,搭配除了錄音以外的密切合作,鬼島之音與 Doreen 都可以很好地掌握彼此的強項弱項。
因為有事前的完整規劃,他們能夠把長達 10 幾個小時的音檔整理成完整的故事線,像是影集一樣有一集一集的架構,讓觀眾能夠理解吸收。雖然紀錄片的形式是一個好玩的嘗試,但 Emily 再度補充,這是因為 Doreen 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才能成立一個好的前提。
如果以游擊戰來比喻,Emily 說他們大概知道地圖會長什麼樣子,畢竟 Podcast 雖然在台灣發展不久,但是英文市場已經發展多年,有很多策略可以參考,而他跟 Cathy 兩人的媒體產業經驗,也能夠幫助鬼島之音想像 Podcast 產業未來的輪廓。因此他們可以掌握在這個產業繼續發展下去的必備條件,接著就是要逐步獲得這些工具,並且根據市場去差異化策略。
比較有挑戰性的,是去找出台灣人的口味。Cathy 認為收聽 Podcast 的動機有兩大派,一是渴望獲得知識性的內容,二是喜歡輕鬆娛樂的節目,不過整體而言,主持人是最關鍵的因素,觀眾大多會追隨跟自己觀點相仿,或是喜歡其互動方式的主持人。Emily 自己本身有大量收聽 Podcast 的習慣,從早到晚他選擇的內容會越來越輕量,從早晨的政經新聞、中午的深入報導到睡前好笑輕鬆的節目,可以說是什麼都聽,因此他認為 Podcast 最終會像書籍或是 Netflix 一樣,有不同的主題百家爭鳴。
除了鬼島之音的共同創辦人身份,Cathy 目前是《大麻煩不煩》的節目製作人、《別叫我大使夫人》的製作人與共同主持人,而 Emily 除了開發新節目,本身也是幾檔節目的製作人、有時身兼主持人,像是與林昶佐合作的《政治重金屬》,以宣揚台灣價值為主軸並獲得卓越新聞獎提名的《The Taiwan Take》,這樣的雙重身分,對於他們個別的角色有什麼幫助嗎?
一開始踏入 Podcast 產業是想要做主持人,但一直到 2021 年才真的開始主持的 Cathy 分享,雖然大家常說 Podcast 不會露臉,做起來壓力和門檻沒有 YouTube 那麼大,但其實面對鏡頭、麥克風,「對別人說話」一樣都是最難的事情。
於是,先從製作人開始做起的 Cathy,等到今年真的實際主持節目後,開始能夠體會兩個角色的心境與困境,並且切換身份給予更具體的建議。比如說,身為製作人,就能夠從後製的角度去提醒主持人要注意那些要點,像是避免兩人同時講話、避免太頻繁且不必要的聲音互動,還有講話的邏輯、流暢跟精簡等等。「說話是一件很難的事。」Cathy 感嘆,用簡單的方法解釋複雜的東西真的很難。
「剪自己主持的東西可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主持人。」Emily 分享,主持當下的思考邏輯跟旁觀者是不同的,透過後製了解自己產出的內容,可以幫助自己在這兩個角色都能夠成長。Cathy 也以自己的經驗建議,其實主持人不需要太積極填滿空白,因為著急的當下往往會說出很多沒有邏輯的話,如果主持人沒有負責剪接,適當的留白其實是很不錯的選擇。
Emily & Cathy 分別擔任製作人與共同主持人的《政治重金屬》、《別叫我大使夫人》。
在壹傳媒共事了四年半後,Emily 首先離開到國外工作,多年後兩人在一次的朋友聚會中交流近況,Emily 分享自己正在做 Podcast 相關的創業。當時 Cathy 已經聽了兩年多的 Podcast,相較於台灣風靡的線上課程,他一直認為知識性充足又免費的 Podcast 是很值得推廣的內容型態,兩人合作的契機便在此開始萌芽。
然而,鬼島之音的合作並沒有馬上開始。聚會結束後,Cathy 曾數次傳訊息關心 Emily 的創業近況,「還被已讀不回。」Cathy 笑說,如果照時間推算,Emily 當時應該正在忙著籌備節目《WASTE NOT WHY NOT》。雖然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但是因為真的對這個題目很有興趣,加上想要了解目前的狀況再決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動,Cathy 仍然持續 follow-up Emily 的 Podcast 計畫。
Emily 回憶,當他開始把做 Podcast 這個想法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時,可以很明顯看出各種不同的反應,有支持的人也有不支持的人,而在支持的人中,Cathy 是少數積極詢問近況的人,這時他才意識到 Cathy 很有可能可以成為自己的夥伴。
Emily 又想起大學時認識的一個愛爾蘭朋友。當時對方問還沒 20 歲的他「未來想要做什麼」,Emily 想了很久才給了一個回答,不料對方告訴他「你一定要跟每個人講你想做的事情,就會遇到可以幫助你的人」。就跟 Emily 自己所獲得的一樣,很多時候他的分享其實沒有目的性,但是曾經遇到很多人都會主動分享自己的資源跟人脈,或是直接找到像 Cathy 一樣的夥伴,所以他鼓勵大家多把心中的 idea 說出來,就會慢慢集結有同樣興趣的人。
不過,在兩人決定合作的當下,Cathy 其實仍然有一份正職的工作,一直到 2020 年初,他判斷自己再也無法完美兼顧兩邊的工作,所以有了離職專心創業的念頭。他記得當時找了很多朋友聊這個決定,其中有人直接回應他「你不用問我這件事,因為你一直在說服我同意你的決定。」Cathy 這才發現自己其實早已下定決心,因為對這個主題很有興趣,所以遲早都會投入,那麼,不如就抓住眼前的這個機會。
面對這個議題,Emily 很誠實地說,他們兩人確實是朋友,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兩人曾經當過四年半的同事,所以已經可以想像再度共事的情景、是否合適。Emily 比喻,就像是很多朋友不見得適合當旅伴、室友,如果不確定的話,可以先從小的 project 開始嘗試,不要一口氣跳到創業這麼大的挑戰。
Cathy 坦白地說,他自己真的不建議朋友一起創業,除非兩人的專長不同可以非常好地互補,雖說如此,他自己身邊還是以失敗的例子居多。創業有時候必須要十分理性,面臨重大、甚至可能傷害到對方的決定時,是否可以拿捏做決策的方式,兼顧商業的利益同時繼續當朋友,真的很難。
Cathy 繼續分析,如果想要支持朋友、支持自己喜歡的題目,不一定真的要一起創業,比如說資金投資或是人脈引介,其實有很多參與的方式,不用一定要每天綁在一起工作。
雖然 Cathy 和 Emily 都是節奏非常快的人,但是 Cathy 說他們已經認識超過十年,對於彼此的做事方式還有強項弱項都很熟悉,很多時候都有共識,甚至不需要討論,他已經不記得上次吵架是什麼時候。
對於 Emily 和 Cathy 來說,比較需要討論的通常都是「怎麼樣得到共識」,但是因為對於團隊有一致的目標、重視一樣的價值,所以在這個前提之下,所有的討論都不會是以「吵架」的方式進行,而是著重於「解決問題」。
當然,不可能完全沒有意見相左的時候,這種狀況大多發生在小事情的執行,通常他們都會適度地讓步、放手讓對方去嘗試,而不會事事都要堅持自己的想法。
各個階段其實都有不同的挑戰,以號稱「Podcast 元年」的 2020 年來說,各式各樣的節目大量湧出、市場被打開了,參與其中的鬼島之音便需要更明確地掌握市場跟聽眾的樣貌、增加市場的規模也同時增加市場佔有率,並同步考量台灣市場與更成熟、更難的國際市場。除此之外,當時已經開播的三個節目也需要先維持跟成長、找到更多團隊可以做的事情。
一年多後的現在,鬼島之音正在 WFH 的期間持續實驗如何保持創意的火花。作為內容產業,常常需要腦力激盪很多創意,而這些激盪十分仰賴團隊的即時性互動,是很寶貴很有價值的狀態。因此,Emily 找了很多其他公司的經營角色去討論這個問題,持續嘗試跟挑整,希望在 WFH 的狀態,也可以營造一個鼓勵創意誕生的環境。
至於很多人都好奇的商業模式,長期觀察 Podcast 的商業模式無非四種:廣告、贊助、聽眾的群募還有合作。本身有影像經驗的兩人早期多用相關的 project 來支援 Podcast,目前他們逐漸在為每個節目找到最適合的商業模式,比如說有些節目特別適合拉 CSR 贊助、有些節目做群眾募資最有利等等,每一個產品能夠用以行銷的亮點都不一樣。
Podcast 的兵家必爭之地 - 英文市場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各種在台灣看起來很新鮮的做法,不少都已經在海外行之有年,Emily 認為他們的決勝點可能不是形式,而是要用內容去力求突破。
前面介紹曾獲獎項提名的《The Taiwan Take》是利用台灣與國際的時事連結,去帶出台灣的平權、民主等價值的節目,除了講台灣的故事以外,鬼島之音的第一個節目《WASTE NOT WHY NOT》是以環境為主題、用世界的觀點討論全球暖化,雖然不是以台灣為主,但是在有關的主題上也會提到台灣表現亮眼的地方。可以看出,雖然不是每個節目都要聊台灣的故事,但是鬼島之音堅持每個節目都要能夠傳達所謂的台灣的價值。
舉例來說,台灣在國際上平權、民主的印象非常深刻,而這樣的價值也都是大家會有共鳴的,如何把這樣受歡迎的普世價值轉換成內容,就會是鬼島之音想要嘗試的方向。
除了相當精緻完整的八檔節目以外,Emily 和 Cathy 都正在持續在開發更多的節目,因為他們實在有太多想要嘗試的東西了!如果你也喜歡鬼島之音的節目或是他們想要傳達的價值,趕緊追蹤他們的 IG、臉書 或 推特,第一手掌握鬼島之音的最新消息!
Podcast by 周震
Emily's notes 📝
電影聲音設計師周震(周師傅)在鏡好聽的節目,2021年初播出:聽周震「說故事」很有畫面感,他對聲音的細膩度 + 對記憶的掌握度 + 對文字的精準度 = 讓聽眾可以沈迷在他打造的聽覺世界裡,是個好聽的作品。
影集 by Twitch
Emily's notes 📝
Twitch 直播平台在2019年推出的實驗性的互動式網路影集:一位科學家在訓練他的AI機器人如何做「人」.每堂「訓練課程」在直播平台上現場演出,讓正在看直播的觀眾發表意見、問問題、跟角色們互動,影響故事線.作法新奇,劇情簡單,劇本聰明,是個好看的科幻片。
《科技職涯》是由 Cake 創立的 Podcast 廣播節目,專門邀請在科技、數位和新創領域的工作者來分享職涯趣事及觀點,每週三固定更新,目前可以在 KKBOX、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MixerBox 上收聽,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