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長期關注社群行銷的人,一定聽過全台灣最大的社群行銷臉書社團 - 社群丼,大概也接觸過幕後推手「傑哥」陳思傑的豐富分享。那麼,本集的來賓對你來說一定不陌生,他們就是「只要有人社群顧問」的思傑、家瑜跟雅群!
思傑、家瑜跟雅群除了身為只要有人社群顧問的執行長與正、副創意總監,同時也是 Podcast《只要有人聽就好》的主持人。《只要有人聽就好》的主題隨性又真誠,不管是聊職涯、聊工作、聊價值觀,都可以在節目中聽到三位主持人有趣的觀點和分享。
在本集中,思傑、家瑜跟雅群將要和我們分享他們眼中的「只要有人社群顧問」是怎麼樣的團隊、他們正在找什麼特質的夥伴、各自豐富的職涯歷程,以及身為代理商的職場心法。如果你也對於只要有人團隊有興趣,或是想要了解同為代理商的真實心聲,請鎖定本集的《科技職涯》!
Podcast 各節摘要
01:45 請思傑、家瑜跟雅群簡單介紹自己
03:10 「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常在社群上呈現出 "Work hard, play hard" 的形象,三位怎麼看?
07:10 只要有人想要找什麼樣的夥伴?
12:55 思傑為什麼選擇跟同事在不同層樓工作?
14:15 只要有人蠻多夥伴的社群帳號都是公開的,是因為大家都有經營個人品牌的動機嗎?
15:40 只要有人面試求職者的有趣經驗
18:55 是否會有對社群感到倦怠的時候?
22:45 做社群的人工作跟生活會很難分開嗎?
24:50 曾發誓不再進代理商的家瑜,為什麼會加入只要有人?
30:25 雅群在做職涯決定時,通常都考慮哪些面向?
32:20 如何確定這份工作已經走到天花板,還是自己尚未付出足夠的努力?
33:00 思傑的職涯選擇都考慮什麼?
35:50 思傑常常聲明「這是最趕的一次提案」,但是屢次破功?
37:45 工作上有哪些常常覺得會是最後一次,但還是會一直遇到的事?
40:10 工作日常中不喜歡的那些瑣事
42:45 代理商 Account 的職場生存守則
無論是在思傑或是其他「只要有人」夥伴的社群帳號上,常常都可以看到團隊逗趣的生活紀實,不管是過度認真地 demo 細節、盛裝為一個臨時起意的 idea 打扮,或是擼貓和拋下工作玩鄰居的夠,看起來輕鬆活潑的團隊氣氛,一直都為 只要有人 吸引不少履歷。
聽到我們這樣的形容,思傑、家瑜和雅群都馬上回應,這其實是不完整的印象。「呈現出來的東西不是假的,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痛苦是存在的。」思傑說道,他們的日常還是大部分被工作佔滿,更常出現的狀態是專業而且很累;他也笑說,幾乎所有的客戶都有在關注他們的 IG,所以他們也不會在 IG 上面放太多不快樂的部分。
不過針對大家對於只要有人活潑快樂的印象,家瑜評論道:「其實同事是真的 — 很吵。」他形容很像是沒有小考的高中早自習,同事什麼都可以聊,有時候只是早餐很好吃,或是早餐很難吃,就可以討論半小時。
「氣氛不差,但真的不是靠氣氛就可以快樂工作的。」雅群實際地說,每一次徵才他們都會收到嚮往氣氛的求職者,雖然可以理解大家從社群上認識的他們是正向的模樣,但那並不是完整的樣貌,只是他們苦中作樂的一部分時間而已。
「你要能夠做好這份工作是你很厲害、你可以做得好,而不是你有多熱情或是多想學習。」思傑直說「嚮往團隊氣氛」、「覺得可以在這裡學到很多」是讓他覺得頭皮發麻的兩大應徵原因。作為一間企業,最首要的目標還是需要員工提供專業去交換公司付出的薪水,達成這個基本條件後,才能來討論其他的附帶好處。也就是說,如果不能證明能力卻想要獲得其他東西,是倒因為果的。
家瑜補充,求職時如果想要提到「學習」這件事,公司會想要看到的是很強的學習能力跟主動性,但無論如何學習都不應該作為找一份工作的目的。「來學習、來交朋友、來朝聖思傑都不歡迎。」家瑜笑說,最讓他頭皮發麻的一次,是求職者翻出思傑大學時寫過的一句話當作自己最喜歡的文案,當下他跟雅群真的覺得快窒息了。
或是像之前他們指派作業,請面試者以數據的角度分析思傑個人 IG 中表現最好的三篇貼文,就有好幾個面試者很堅持要分享「自己最喜歡」的貼文,這種把個人喜好放在專業訴求前的求職者,就不是他們期待看到的樣貌。
「真的工作起來態度會變很嚴肅、沒那麼好玩,如果一直抱持著『跟這個工作會很好玩、很有趣、會每天都活力充沛』會很痛苦。」雅群誠懇地建議大家。
思傑接著分享,他本人的個性其實是偏嚴謹的,跟這間公司呈現給人的感覺很不一樣,他有時也蠻羨慕靈魂很自由的同事們。很多求職者都以為進來後可以被思傑手把手教導,但其實只會被輾壓。「思傑其實...蠻派的啦。」家瑜笑說。
經常在個人 IG 給予行銷、職涯建議的思傑,常常被粉絲稱讚很暖,但真的在工作場域時,他其實是很嚴格的人,就是個鐵血教頭。不過他也自省,近年來應該有改善不少了。
搬到地下室工作,給夥伴和自己多一點空間
聊到思傑逐年褪去鐵血教頭的風格,可以從思傑獨自搬到地下室工作、遠離一樓的夥伴這件事情上看得出來。思傑笑說他真的是有策略地降低自己和大家直接接觸的機會。
因為,之前和夥伴們坐在一塊時,他常會為一些「做了會更好,但沒做也無傷大雅的細節」直接從座位上站起來和同事溝通,像是不用 24 時制表達時間,不寫「14:00」也不寫「2:00 pm」而是使用「下午 2 點」陳述,降低對方看錯時間的機率。然而,他後來發現這樣即時的、瑣碎的溝通好像會給其他人很大的壓力。
但是搬到樓下後,因為每次的溝通都得用打字的,所以他常常在輸入完文字、送出訊息前覺得似乎不用如此糾結這些細節,雙方都因此更輕鬆一點。
工作滿滿都是社群的只要有人團隊成員們,對於生活的、私人的社群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呢?
家瑜認為習慣社群的人其實已經不會特別去意識到「社群」這個定義,就像是問一個人會不會對娛樂感到倦怠,會不會對電影、電視感到倦怠,發生的機率很低,因為已經是休閒娛樂的一部分。
「對做社群的倦怠,基本上對我們來說就是工作倦怠。」雅群這麼形容著社群給他的感受,工作之餘使用社群時,他一定會看自己喜歡的東西;家瑜最喜歡的是迷因和狗,除此之外不太看別人的東西,甚至是近一年才開始看 YouTube;思傑則是非常享受社群上的各種內容,他對於什麼主題都感到好奇,錄音的當天他看了四支量子雙縫實驗的影片,基本上是演算法推什麼就看什麼,甚至是已經到了「擁抱資訊焦慮」的程度。
他們使用社群的心態也可以反映在私人帳號的樣貌上。只要有人有不少夥伴的個人帳號是完全公開的,但大多數人只是單純分享個人生活,不一定像思傑一樣時常有行銷或產業 insight 的分享。「你怎麼開心怎麼做。」思傑這麼說道,雖然他的帳號最像是所謂的「個人品牌」,但他坦言自己偶爾也會一個月都不發文,純粹就是跟隨自己的喜好。
當然,已經跟社群密不可分的他們也常犯職業病,像是把日常看到的 campaign 丟到公司 Slack 的 idea 群組分享討論,思傑跟老婆看影集時還會特地暫停、把腦中的想法記下來。雅群則是因為開始錄《只要有人聽就好》之後發現自己不再能夠單純像一個聽眾一樣享受其他 Podcast。這些大大小小意識到自己「職業病」又犯的時候會覺得有點傷心又好笑,,但基本上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越來越習慣了。
「我離職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公司沒有一定要開。」提到加入只要有人的經過,家瑜分享了那段驚險的心路歷程。當時 26 歲的他正準備要離開電視台的工作,剛好身為大學學長的思傑有個案子要比稿,就邀請家瑜加入,家瑜笑說他離職後才發現,如果比稿沒過他就會失業了。
趁這個機會,思傑也追問了家瑜當初答應這份工作的原因。兩人其實只在臉書上聊了十分鐘就確定合作,家瑜並不知道公司成立的前提是拿到案子,思傑也不知道家瑜有離職的打算。
家瑜很坦白地說,他當時其實沒有考慮太多,他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不討厭這份工作、薪水也可以接受,他就答應了。他沒有想過朋友可能不適合當同事,也沒想過畢業後就沒怎麼聯絡的大學學長會不會無法信任,純粹就是基於大學時建立的一點信任基礎,加上沒有說不的理由,他就欣然接受了這個機會。
「不知道還要再問什麼?我不知道大家還會猶豫什麼事情欸?」家瑜自己也很好奇地反問,他說自己好像都是覺得 why not?只要沒有不可以的原因就可以去了。
在雅群之前,只要有人的員工幾乎都是朋友之間介紹加入的,因此讓身為老闆的思傑不禁好奇,雅群是如何考量一份工作的?
雅群很直接地說,就是「錢」跟「走不走得遠」。在他加入只要有人之前的那份工作,最大的推力就是他可以從公司內的其他前輩輕易看到自己未來的樣子,很快地他就會到一個沒有成長、覺得無聊的階段,而能力、心態跟薪資的停滯讓他感到非常焦慮,這是他在求職時考量最多的地方。
如何判斷是發展空間有限還是付出的努力不夠?
雅群在決定去留的過程中,是怎麼判斷這份工作確實有其發展侷限,還是是因為自己付出的還不夠多?他建議可以跳脫自己所在的公司,看看同產業的其他公司是如何發展跟佈局的,如果有看到更好的機會,就可以果斷跳槽。如果放眼望去大部分的公司狀況都差不多,那麼大概就是產業普遍的狀態,可能就是時候轉斷跑道了。
思傑的職涯歷程大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FMCG 品牌端、新創行銷總監、如今的社群顧問創業。他坦然地說第一階段的轉職純粹就是能力跟薪資的成長曲線考量,並沒有什麼太熱血的原因。2014 年他開始做一些社群的案子,發現比起原本的工作,自己在社群行銷的領域更得心應手、更能發揮自己的價值,剛好當時 臺灣吧 在找一個有品牌經驗又會做社群的人,思傑可以說是少數符合這樣要求的人,所以他就從 FMCG 品牌端轉戰到經營內容的新創。
在臺灣吧的職稱是「行銷總監」的思傑,漸漸發現這個工作有太多不那麼喜歡、但出於責任必需要完成的事情,所以開始有了創業的念頭。當時他單純地想說創業就是要選自己喜歡的題目,所以一但創業,他就可以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然,真的當了老闆後,他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甚至有時不喜歡的事情佔據他更多時間精力。
「不太可能會有什麼完美的工作。」思傑很實際地說。「任何一份工作一定都會有你喜歡的、你不喜歡的,那就是看平衡起來是不是你要的狀態。」
在《只要有人聽就好》第 62 集「職場震撼教育和錄到一半被狗闖入的那集」中,傑哥、家瑜和雅群分享了很多彼此職涯中的第一次,比如說第一次找工作、第一次體會到政治鬥爭、第一次提離職等。這些深刻的經驗無疑都可以成為職涯的養分,有些經驗雖然希望再也不要發生,但卻變成日常、也漸漸習慣了。
當我們好奇問三位有沒有什麼下定決心「這次真的是最後一次」的經驗,家瑜馬上想到思傑曾經聲稱這次是「史上最趕的提案」至少三次,其中一次的紀錄是在進客戶公司的前五分鐘,發現簡報的字全部都不見了,思傑只好在路邊靠腦中記憶即興發揮。家瑜笑說,要超越這次,大概只能邊簡報邊做了。
除了這種意外以外,有沒有哪些事很有把握不會再發生,結果下次再發生時只好摸摸鼻子再做一次的事?
「鼻子都摸到脫皮了。」雅群無奈地說,雖然只要有人的規模讓他們有比較大的掌握權去挑選自己想合作的案子,但工作上的種種細節還是常常讓他們覺得心很累。家瑜舉例,他就很不喜歡突然打來的電話,但是他閃過幾次後,最後還是都會妥協。雅群則是很不喜歡明明有群組,對方還是直接私訊自己。
作為老闆的思傑回憶,剛創業時他非常忌諱這類的事情,甚至會跟客戶吵架,但近年來隨著經驗增加,比較了解每個人的考量後,他比較不會再執著這些小事。但是,家瑜笑說客戶普遍還是會比較怕思傑,所以當他們想要喬事情或是拗東西時,就會另外創一個沒有思傑的群組,然後當客戶希望可以比較沒有壓力地對談時,他們會再拉一個沒有客戶主管的群組,等於一個案子就會至少有三個群組。
接著,當兩邊又遇到喬不攏的事情時,思傑有時又會加入群組去保護自己團隊的權益,但事情解決之後,這個有他的群組又會廢棄。「小孩吵架大家互相烙大人啦。」家瑜比喻,Account 辛苦的地方之一就是需要照顧這些枝微末節。
到處都要做人的 Account 如何好好存活在職場上?三個人給出的一致建議都是可以 chill 一點、不要把工作的情緒帶到生活中。
思傑建議大家不要太執著自己的錯誤,執著到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擔心整個職涯會因為一個錯誤而完蛋。他認為把工作跟生活的情緒切開一些會讓自己好過一點,而且「好過一點其實反而比較不容易犯錯。」
雅群分享自己在職涯早期,就是那種會因為一點小錯就非常焦慮的類型,但是後來隨著閱歷變得豐富,他發現大部分時候大家都只是客觀地在追求工作的目標,其實沒有針對他個人在找麻煩。
「安全下莊就是我的目標。」家瑜毫不猶豫地說。一個問題不會只有一個解決方法,不要找會讓氣氛最僵的作法。家瑜幾乎沒有跟客戶吵過架,因為他通常會在客戶發現問題、開始發火前就把問題搞定,或是能夠順利安撫對方問題並不嚴重,所以溝通的過程就會順暢很多。
家瑜也額外分享前陣子幾家獨立代理商的共同內訓,其中一位講者分享了自家老闆與客戶應對的哲學:「你就正常處理就好。」家瑜認為這的想法可以應用在工作的任何層面、任何溝通的對象,不要在工作的過程中為自己和他人製造太多情緒勞動。就算產生情緒垃圾,也要先專注於做好事情,這個過程中情緒垃圾就會慢慢消除。如果太執著於自己的情緒,往往最後工作跟情緒都會處理不好。
「工作上需要的東西,很多時候你得把感情抽離出來。」前面聊到求職者主觀選擇喜歡的貼文而非用數據分析時,思傑曾經這麼說道。除了求職以外,這個心態似乎也可以應用在職場的應對中。「客戶給我錢,我給他專業,就這樣而已。」思傑客觀地說,他們對於客戶的喜惡不會影響到專業的發揮,畢竟專業才是工作最重要的事。
《科技職涯》是由 Cake 創立的 Podcast 廣播節目,專門邀請在科技、數位和新創領域的工作者來分享職涯趣事及觀點,每週三固定更新,目前可以在 KKBOX、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MixerBox 上收聽,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