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很少有人的故事像 Kristy 這樣峰迴路轉、曲折離奇,最後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一間說出名字大家都會眼睛一亮的公司工作,誰會想得到,這位來自台灣的 Netflix 產品設計師,在高中時曾被當掉 5 個科目、托福考了 7 次才有理想成績;終於申請上 UC Berkley 唸書後,卻險些休學,靠著一股拼勁,才一路走到現在。
這次科技職涯第二季的第四集,我們邀請到曾任職於 Spotify 和 Autodesk,現在在 Netflix 擔任產品設計師的 Kristy,和大家聊聊她神奇的職涯旅程!
01:40 當初為何選擇去柏克萊唸書?
11:13 為什麼從柏克萊的建築 PhD 轉讀人本設計?
17:23 Kristy 分享在Autodesk 的實習和正職經歷
22:25 成為產品設計師後的體悟
27:30 推行產品到市場前,會如何做使用者研究?
33:54 疫情下無法前往各國實地觀察,會以什麼方式做使用者研究?
40:27 Kristy 分享在 Netflix 的工作內容
「我從小就是那種死小孩,只要心裡不同意、或找不到理由去做某件事情,我就不會去做,」Kristy 笑著說自己在國高中時期,搞不懂讀書的意義,經常在讀與不讀之間徘徊遊蕩,成績起起伏伏,「 因為我不知道讀書要幹嘛。」還因此在高中的某一學期,被當掉五個學科。
「我從高中就當網頁設計師,還因此得了一些獎;大學時還在自由時報當了兩年多的記者。」除此之外,Kristy 也做過模特兒、接接外拍,當過遠傳的親善大使,也體驗過酒促小姐的工作,「能試的我都試了。如果不喜歡,我可能一兩個月就不做了;但如果喜歡,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上了大學,Kristy 還是不改她的隱性叛逆,想做的事都要親自體驗、才能決定自己喜不喜歡。儘管讀的是建築系,但 Kristy 坦承自己「沒有很認真唸建築」,反而在各個不同的領域積極嘗試,找出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懷抱著小時候的兩個夢想——出國讀書和環遊世界,Kristy 沈澱了 10 年的時間,直到大學畢業後,才真正下定決心要出國唸書。
不過要申請到好學校,就要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單,但當時她大學的 GPA 卻只有 2 點多,「這個坑大了,我要補很久。」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大學成績單不夠好看,就重新唸出一個好看的成績單,Kristy 後來戲稱自己是唸了研究所來「補這個坑」。
有了強烈的目的性,Kristy 變得很認真讀書,同時也開始出國唸書的相關準備——考 GRE、托福、準備作品集等等,也才驚覺英文的重要,後悔沒有早點下功夫,「那時候托福總共考了七次,因為聽力成績很差,第一次考的時候只拿 3 分(滿分 30 分),後來每天睡覺時耳機裡都放著英文聽力。」
一切都準備就緒,原本以為 Kristy 的故事,會在申請上 UC Berkeley 的建築博士後,從此幸福順利,沒想到劇情卻急轉直下,「我一進去,我的老師就跑了。」直到現在,還是可以從 Kristy 的語氣中聽出當時的錯愕。
Kristy 解釋,這位老師在 Berkeley 教書超過 30 年,卻剛好在她入學的那一年,決定回以色列的母校當院長,這個決定大大影響了所有新生,當時許多同學只好休學,Kristy 卻不同,「我當時覺得不救自己就沒有辦法了。」
她大膽地敲了好幾位老師辦公室的門、詢問自己還有沒有機會,更曾在一個學期內上了五堂不同系的必修課,就是要證明自己有辦法待在這裡。令人崩潰的學業安排,卻也替 Kristy 帶來了一線生機,讓她最後成功轉到人本設計就讀碩士。
在 Kristy 敲的所有教授的門當中,特別是這一扇,開啟了她往後的工作生涯,「這位老師是 Autodesk 的 VP,在學校兼職,我常常問他覺得我未來可以幹嘛?他就把我帶進公司。」碩士期間在 Autodesk 半工半讀、到了暑假或寒假就全天實習,這樣的拼勁讓 Kristy 還沒畢業時就拿到 Autodesk 的全職 offer。
起初,Kristy 是從許多「小事」做起——建企業內部的網站、做動畫、做影片,甚至到進入產品團隊的前兩年,因應 UI 的調整,都在重新畫 icon。這些經驗替 Kristy 帶來了什麼?「雖然聽起來不太吸引人,但這些都是建立基底很重要的過程。現在每一套軟體我都會用,用程式寫一點動畫也可以,甚至還算是 icon 的專家,知道視覺如何呈現、訊息怎樣表達才精準等等所有事情。」
在職涯前期,Kristy 學到的是設計師需具備的能力和基礎,到了後來,更必須掌握產品策略和流程。矽谷的產品設計型態是 end-to-end,從為什麼要做這個產品、受眾研究、UI/UX 的細節流程、與工程師溝通協作,到可以替公司帶來多少收益,設計師都必須要了解。
Kristy 接著分享自己在 Spotify 擔任產品設計師的時期,因為不懂而遇到了許多挫折,「原本我專注在把設計做得漂亮、規劃出完美的流程,後來才發現,如果沒辦法放到產品上、沒人用的話,再怎麼漂亮的設計都沒差。」
領悟了這一點後,Kristy 把策略實際應用在 Spotify 和 Netflix 的產品上,將自家產品推行到新市場時,花了許多時間跟不同團隊溝通,更深入當地了解市場,關心受眾的需求,完美結合設計能力與產品策略。
如果要把同一個產品,放到不同地區去銷售,需要注意什麼?絕對不只是把產品翻譯成當地語言這麼簡單。Kristy 用一個小故事跟我們說明,從一個家具網站的分類方式就可以看出文化差異,「德國用目的去分類,比方說搜尋『讓人坐著的』,產品可能就會有餐椅、矮凳、辦公椅等等;但台灣卻是用空間分類,像是搜尋『客廳用品』,出現的產品就會有檯燈、沙發、電視櫃等等。」
生活習慣、文化風俗造成使用者的需求天差地遠。根據不同文化,把產品調整成使用者所需,就是 Kristy 平時的工作內容。幸運的是,Kristy 任職的公司都有足夠的資源進行沈浸研究(Immersive Research),需要到世界各地觀察研究,正結合了她愛旅行的興趣,藉著住在當地人家中、體驗日常,將自己完全融入當地文化中。
沉浸研究(Immersive Research)
通常是跨國公司進入新市場時,快速了解消費者需求的方法。是一種與受訪者一起生活,去實地觀察的研究方式。因為有時候即使存在著需求,但使用者往往說不出自己要什麼,而沉浸研究就提供了一個看見消費者需求的好機會。
培養同理心、不預設立場,更是 Kristy 認為作為一個產品設計師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無法了解用戶,怎麼可能做出他們需要的東西?」Kristy 強調,研究方法有很多,但最終的目的是在有限資源內去理解用戶,從他們的視角看事情。
就算是在同一個國家,也會因為地緣、歷史關係,而會有不一樣的文化或消費習慣,Kristy 就舉了印尼的例子說明,這個國家中成千上萬的小島,都有自成一格的文化、語言、音樂,所以絕對不能只用一個使用者行為去簡化一個國家。
不過,有趣的是可以在這些不同的市場,發現共通的需求,或許就有開發產品或功能的機會。以音樂來說,在很多文化中其實是一種互相交流、互動的氛圍,「亞洲的卡拉 ok 是大家社交的一種方式,但在南美洲或其他市場也會發現相同的現象,只是展現方式不一樣。」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沒辦法直接飛到國外,Kristy 也分享了另外一個做使用者洞察的方法——日誌研究,請研究人員找來當地的使用者,請他們每天用日記記錄生活,也請他們完成一些指定的任務,就可以藉此觀察互動方式和生活流程,就算無法到現場,也有許多方式可以得到使用者資訊。
(下集待續!)
日誌研究 (Diary Studies)
是質性研究的常見方法之一,可以讓研究者長時間觀察使用者實際的生活脈絡。透過使用者主動記錄生活中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作息、消費習慣等,了解研究者無法透過訪談得到的資訊。
一旦下定決心要做的事,就會做到底——Kristy 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強烈執著的人。相信聽完這集,你也能感受到她是如此堅毅地朝自己的夢想邁進,更從她精彩的職涯與產品設計師的經歷中學到許多。
如果你好奇更多關於設計師的業界觀察,以及 Kristy 從這些旅行中獲得什麼樣的體悟與靈感,千萬不要錯過下週的科技職涯 Podacst!
《科技職涯》是由 Cake 創立的 Podcast 廣播節目,專門邀請在科技、數位和新創領域的工作者來分享職涯趣事及觀點,每週三固定更新,目前可以在 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上收聽,歡迎追蹤 🎧
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 Kristy 的神奇經歷,可以參考 Kristy 的部落格;看完後,如果你也對產品設計師的工作有興趣,歡迎點這裡參考最新職缺!
Passionate about being the bridge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Full of entrepreneurial mindset and goal-orie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