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學的資源越來越多、自由工作者乃至於「一人公司」的工作型態日漸盛行的趨勢中,「斜槓」、「跨領域」成為熱門關鍵字,也成為不少工作者對於自己職涯的期許。但是,跨領域如何兼顧深度和廣度?要如何踏出「斜槓」的第一步?在具備了各種技能後,又該如何定位自己的價值?
在本集的《科技職涯 Talent Connect》中,本身具備行銷、業務、營運、PM、Customer Success 等等不同的經驗與技能的凱閔,將要和大家分享他是怎麼做的。
會計系出身的凱閔,因著內心對於新知的好奇並時刻檢視自己的不足,一路挑戰了不同的職能、產業與產品,更曾經歷過從一位行銷實習生到區域負責人的挑戰。如今他結合了多年的新創經驗與多元的技能,開始自己的創業 — 線上舞蹈教室 Swipe。
不會跳舞的凱閔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創業主題?在職涯中各個轉折點,他又是如何結合自身經驗、把握機會的呢?豐富的經驗談都在本集的《科技職涯》!
Podcast 各節摘要
01:30 Swipe 是怎麼樣的產品呢?
02:40 Swipe 是由科技人才+舞蹈人才打造的產品
04:10 凱閔是如何累積行銷、業務、營運、PM 等等不同經驗的?
07:05 凱閔都如何決定做出職涯中的「小改變」?
12:00 「跨領域」是一種思維而不是職位
15:25 客服如何延續與使用者的關係和價值
19:05 Swipe 的創立契機
21:25 Swipe 從線上舞蹈課程到開發 APP 的經過
22:50 舞蹈學習的關鍵工具 — 播放器
23:50 凱閔如何決定從上班族成為創業家?
25:30 凱閔目前在 Swipe 都負責什麼工作?
27:00 Swipe 有哪些亮點?
28:40 Swipe 跟一般的運動 APP 有什麼不同?
29:55 疫情結束後,大家還會需要在線上學習舞蹈嗎?
34:15 疫情中的 Swipe 做了哪些事
36:25 除了線上學習跳舞,Swipe 還有哪些目標跟願景?
38:35 在忙碌的生活中,凱閔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
41:50 凱閔的時間管理技巧
說到自己多變的職涯歷程,凱閔形容他把自己的職涯當成一個「產品改善的流程」,並不是一下子就做出很大的轉變,而是會思考當下自己所缺、想要探索的事物,定義出小幅度的改變方向。比如說會計系畢業但是想要轉職,所以去唸了商業研究相關的研究所;在管顧公司實習時接觸到不少新創,所以又轉往新創領域發展。
在凱閔的職涯中有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在專注於「企業溝通協作平台」的韓國新創 JANDI 從行銷實習生成長到台灣的區域負責人。然而,凱閔並沒有受限於當下的獲得,當時已經是台灣 JANDI 領導者的他,坦承面對自己的不足 — 他發現自己遇到瓶頸、開始有黔驢技窮的感覺。
「我不希望我自己成為公司的天花板。」凱閔直言,在 JANDI 的工作開始成為自己的舒適圈後,凱閔盤點自己的能力多在營運端、較少大型團隊的經驗,且 JANDI 為 B2B 產品,因此凱閔將自己的下一步定調在「專注產品、直接面對 C 端的相對大型團隊」,後來便開始了他在 17LIVE 的產品經理旅程。
「有沒有什麼東西是看你帶著過去的,或者是因為你的關係而讓這個職位而更有所不同?」儘管過去沒有直接管理產品的經驗,凱閔仔細研究了 17LIVE 的產品經理 JD,發現這個職位需要了解使用者、了解市場,可能還在使用者理解與研究、市場定位轉型的階段。因此,儘管沒有產品經理的經驗與技術背景,凱閔在管顧公司與 JANDI 每天深入與使用者應對的經驗,就是他最大的優勢。
「在跨領域的過程當中,你一定需要瞭解自身的價值在什麼地方,這是非常重要的。」凱閔強調,遇到自己陌生、不足的領域是很正常的,在補足的同時,也務必要清楚自己的優勢,讓每段經驗的學習都能夠被持續運用,同時為下一個角色帶來獨一無二的價值。
對於跨領域,凱閔的觀點是「跳脫職位、部門分工的束縛」,把它定位成一個「思維」。他以自己過去在 JANDI 的經驗為例,JANDI 原先的「行銷」跟「客服」工作是分開的,凱閔觀察到行銷夥伴努力拉客戶進來,但如果換成客服接到客戶需求時,則會期待可以盡快解決問題、結束與客戶的對話。一個希望使用者可以留越久越好、一個則是希望可以盡快結束交談,兩者的應對方式不同,就可能不小心流失很有價值的客戶。
因為好奇能不能把 to C 的思維也應用在 to B 的產品中,好奇能不能讓兩個角色都把使用者留住,凱閔開始思考是否能夠把行銷與客服結合在一起,他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近幾年十分流行的職位「Customer Success」。
「跨領域的思維並不是說你既做 A 又做 B,你有沒有辦法可以用一個概念,讓這兩件事情融合?」凱閔繼續舉例,如果企業單純從公關或行銷的角度來回覆客服訊息,使用者其實都可以判斷出官腔的回答,但是如果融入「目標是維繫長期關係」的思維,例如 BD,不僅可以解決當下使用者遇到的問題,還可以讓他在下次產生需求時,馬上想到這間曾和他有良好互動的企業。
凱閔又舉了上一份工作 — 專注於人資雲端系統的 MAYO — 的經驗為例。身為系統商,難免常常收到來自使用者的不滿與抱怨,除了幫助對方解決問題,凱閔觀察到客戶希望有機會接觸、招募大學生,於是他牽線了自己在社群經營的學生資源,協助客戶開始經營僱主品牌。「你們甲乙雙方那個落差逐漸在縮小,他知道你不再只是解決不了系統問題的那個小屁孩,你是真的可以帶給他價值的一個顧問。」凱閔笑說。
在 2020 年的某一天,凱閔收到了一位前同事的 Messenger 訊息,邀請凱閔來看看自己最近在忙碌的專案。凱閔笑說自己和這位身為 iOS Engineer 的前同事以前交集不多,雖然很像詐騙訊息,但他還是好奇地去一探究竟 — 這就是 Swipe 開始的故事。
除了將舞蹈教室搬到線上、破除地理與時間限制以外,Swipe 更希望可以透過線上的工具,為想要學習舞蹈的每個人帶來更多價值,包括不善跳舞的人可以在進到舞蹈教室前先建立基礎‘;有跳舞表演需求的人也可以有更方便的方法學習、練習跳舞。綜觀來說,希望大家都能對自己更有自信,同時,也能保留台灣優秀的舞者、藝術家的身影,甚至透過舞蹈弘揚台灣。
秉持著對這個願景的熱情,儘管本身不會跳舞,凱閔還是加入了團隊。但是,當下對於創業的身份與生活沒有 100% 把握的凱閔,先是以 Side Project 的形式,每週投入約 15 個小時的業餘時間,一年過後才正式辭掉上一份工作、加入 Swipe 成為正職夥伴。
「其實你也是 A/B test 你的人生。」是否要全心全意創業?凱閔以自身經歷建議,不一定要馬上做這麼大的決定,漸進式的嘗試可以讓你更認識自己,同時保有選擇權。
Swipe 一開始其實沒有打算做自己的 APP,而是像大多數的線上課程一樣上架在平台上。然而,當他們試圖想要提供跟實體教室一樣的互動與體驗時,卻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 — 播放器。
不管是 YouTube、Netflix,大家常見的播放器功能不外乎播放暫停、前進後退,大不了加上速度、字幕、畫質等等,就已經算是很多元的功能了,但是這些功能都不能帶給學習舞蹈的人身歷其境的體驗。因此,Swipe 團隊投入 APP 開發,加上能夠增加互動的功能,讓使用者即使在自己家中,也能覺得好像真的在跟老師共舞。
其中,最經典的就是「Tracing Paper」的疊影功能,就像描圖紙一般將老師與學生的畫面疊在一起,並透過上下滑動的「Swipe」動作調整透明度,選擇讓老師或是學生自己的畫面更清楚,用來即時比對自己跟老師動作差異、體驗彷彿老師親自指導動作的學習過程。
根據團隊的觀察,Swipe 受到歡迎的原因不僅是因為疫情帶來的限制,而是「可以自己學習」的優勢。凱閔分享道,學習跳舞對於很多人來說其實是很有壓力的事情,在實體的舞蹈教室上課常常勸退很多有興趣但是沒有信心的人,留下來上課的學生大多是「原本就擅長跳舞的人」,真正的初學者反而很少。
所以,Swipe 作為一個自學的工具,希望可以幫助這些沒有勇氣踏入舞蹈教室的使用者,可以先在家中這些自在的地方建立基礎,進而更有自信,能夠享受線下舞蹈教室的樂趣。
除了這群喜歡舞蹈的初學者以外,Swipe 也希望能夠協助那些因為尾牙、婚禮等社交場合需要需要跳舞的使用者,能輕鬆利用 Swipe 準備好表演,對自己更有自信、更喜歡自己的身體。
Swipe 的團隊夥伴不少來自於全台灣最大的舞蹈教室 HRC,街舞起家的 Swipe 近期也開始納入更多的舞蹈風格,包括國標舞、當代舞等等,並且在各個領域都積極網羅全台灣最優秀的舞者。凱閔感性地說,這是台灣舞蹈界最大規模的數位化工作,不僅是用於線上學習,更有保存藝術的的責任存在,同時也對於未來發展 AI 相關技術有幫助。
除了台灣的頂尖舞蹈老師以外,Swipe 也積極網羅世界各地的優秀師資,例如今年即將上線的日本老師系列,未來也將邀請美國、歐洲等其他地區的舞蹈藝術家加入 Swipe,讓所有對於舞蹈有興趣的學習者,在家就能夠用跳舞環遊世界。
「其實我並不認為我很多的時間在工作,我只是做一件我很喜歡的事情。」一直活躍於新創領域的凱閔,除了正職工作以外還參與了 XChange、CMX 等社群,生活非常忙碌和精彩,對於他來說,無論是工作或是生活,只要讓自己投注在有熱情的事物上,就不會特別感覺到時間被剝奪。
但是,凱閔也接著說,並不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此時就需要去尋找能夠讓自己獲得能量的事物,有時還能夠幫助工作上取得成就。凱閔以自己為例,他在下班之後參加各種產業社群,不單單只是為了工作所需,更多時候是想在裡面獲得珍貴的能量與啟發,也常常間接幫助自己的在工作上的成長。
凱閔更笑說,他不喜歡跳舞卻創業做跳舞 APP,也是一個好例子。各個舞蹈老師們對於舞蹈、藝術的熱情,都是這份工作帶給他的能量;能夠實際參與解決使用者的問題,是他的專長也是興趣。綜合起來,雖然自己不跳舞,但是這份工作還是能夠帶給他不少成就感,也是他持續投入的原因。
第一項是最基本的,先劃分好每個領域所要花費的時間,同時安排每個工作優先順序,才不會不小心花太多時間在小事情上。接著,可以嘗試把自己「所有」需要做的事情放在一起看,不管是工作或是生活的事務,是否有共同的目標要達成?是否有資源可以同時運用?找出共同點後,就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
最後,凱閔想要提醒大家,適度的休息可以換來更好的效率,所以一定要留時間給自己。他自己在填寫 Google Calendar 時,會刻意空下用來休息的時間。凱閔笑說,如果你真的是工作狂的話,就把休息也當成一個工作吧!
Jay Shetty
凱閔的推薦原因 📝
人們都說在新創環境中,求快求迭代,然而追求的目標究竟是什麼?顯然我們很少停下來詢問自己。擁抱僧人心態,學習處理工作與生活中的焦慮和痛苦,與負面情緒共存,並且向生命中每一個人學習。回過頭來,我們不僅在創業,更重要的是,好好活著當一個人。
林裕丞 Yves
凱閔的推薦原因 📝
想到 Agile (敏捷),你會想到什麼呢?這本書以實務且精要的撰寫方式,突破大多數人對於敏捷等於快速的觀念,而在於如何和環境適配找到方法。即便你和我一樣,並非理工科系出身,此書鮮少生澀用語,推薦每一位正在管理,或未來想要成為管理者的你閱讀。
周慕姿
凱閔的推薦原因 📝
近年來特別關注心理諮商領域,我認為隨著科技進度發展,人們對於自己的了解越發陌生。周慕姿推出一系列個人、伴侶、家庭、社會的心理議題,包含《情緒勒索》、《關係黑洞》等書,過度努力的人們,經常追逐的是他人或社會眼光中的自己,而非真實的自己。這本書提醒我們一件事情:你是誰?你為誰而活?如果現在的你還沒有答案,這本書推薦給你。
《科技職涯》是由 Cake 製作的 Podcast 廣播節目,專門邀請在科技、數位等不同領域的工作者來分享職涯趣事及觀點,目前可以在 KKBOX、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MixerBox 上收聽,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