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轉換工作時,你是裸辭派,還是確認下個去處後才辭職的穩健派?職場狀況百百種,我們不一定可以百分之百掌握,如果今天你是在倉皇的情境下離職,或是因為市場變化沒有即刻找到新的工作,該怎麼好好善用待業的這段時間?待業期間可以做哪些事來提升競爭力?面對來自自己、身邊親友的壓力,又可以怎麼應對?一起來看看我們整理的待業心法吧!
如果你奉行學以制用的想法,或是已經在同樣領域、職能工作多年,難免會從自己做過的、熟悉的事情中去尋找新的機會;若是你很確定自己的能力與目標,這樣的方向當然未嘗不好。
但可以思考的是,待業期間是我們告別學生身份後,在退休前難能可貴、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如果過往你常覺得被工作追著跑、對人生感到茫然、常因為工作產生負面情緒,也許是時候你該告別過去的想法,試著探索不一樣的可能。
你所要找的工作,真的是你喜歡的嗎?你會做的事,真的只能做這個工作嗎,還是他們是「可轉移技能」?你擅長的技能當中,是否可以提供你其他領域的機會?你平常關注的、喜歡的議題,有沒有可能成為職涯的一部分?
有時我們可能太被自己過去的學經歷所限,所以傾向作出有把握的選擇,在職期間也沒有太多心力去思考其他可能性。而在待業期間,正是一個可以好好沈澱的機會,也是一個你能仔細思索不同決定的好時機。
在職場有個現象是,當你的職位做得越高、年資漸深,這個時候你可能不需要在自己投履歷找工作,而是機會會自己找上你。當然,不可諱言這大部分是工作成果的累積所帶來的轉變,但是也可看出在職場創造能見度、擁有豐富人脈資源的重要性。
也許從還是學生的時候開始,我們就藉由參加活動、課程認識了各式各樣的人,但是在開始專注在正職工作後,是否就不再聯繫那些跟現職比較沒有關聯的老師、前輩、朋友?
如果一直待在同樣的領域,所接觸到的人有限,能夠得到的資訊、機會也有限。待業的這段期間,不妨試著與過去有不錯的關係、卻疏於聯絡的人脈重建連結,或許可以從對方那邊獲得有趣的機會、交換彼此可以提供的價值,或是單純聊聊不同產業的 insight,都可能會對之後的工作有所幫助。
在聯繫這些久未謀面的朋友時,建議大家不要一開始就要求提供工作機會,就算過去的關係非常密切,也可能會顯得唐突,而且對方也並沒有義務要給予我們協助。比較妥善的做法是當我們說明自己的需求時,也同步告知對方我們可以提供的價值,像是產業資訊、不同職位的技能等,讓對方瞭解他也能夠有所收穫。在與不是非常親近的人脈互動時,尤其需要注意這點。
想了解如何藉由「平時的經營」讓機會自動找上門嗎?推薦你本集的《科技職涯 Talent Connect》Podcast 👇
剛恢復自由的生活,難免會比在職時放慢步調,如果你辭職本就是為了休息當然無妨,但如果你想要維持在職時對專業的熟悉度、維持自己的自信與正向心態,就不能不重視所謂的「儀式感」。
什麼是待業的儀式感?意思是就算待業時比較自由,你也應該保持在職時的專注力在時間安排上,而這些安排應該要能夠讓你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如同工作能帶給你的成就感,持續的輸入與輸出。
那麼,「待業的儀式感」可以有哪些具體行動?你可以參考下列幾個做法:
每個人對於閒暇的態度不同,有些人慶幸可以藉由待業期間好好休息,也有人天生有點工作狂、閒不下來。無論你是哪種,相信待業的時間一長,都會倍感焦慮;面對來自身邊親友的詢問、內心對自我的質疑,待業期間的壓力可以怎麼排解?建議大家可以培養一些能夠「讓自己感受到進步」的興趣。
聽音樂、追劇固然是興趣沒錯,但是這些偏娛樂性的興趣通常可以在當下讓你紓壓,結束後卻可能還是得面臨排山倒海的壓力。因此,可以選擇會產生成效的興趣,像是運動、看完一本書後整理心得、學習語言等,這些能夠明顯感受到生理、心理或是特定技能進步的興趣,都可以幫助你專注在自己的成長。當然,如果你可以從過往的工作經驗中,找出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去鑽研,屆時也能在求職時作為幫襯,便是再好不過的了。
延伸閱讀:長時間空窗期,履歷怎麼寫?面試怎麼說?
工作不容易,辭職後也不輕鬆,在這個市場更迭快速的時代,就連待業也不得閒,需要保持學習和成長的步調,才能在求職、開始新工作時維持自己的優勢和競爭力。然而,找工作需要機運,若是遇到自己無法掌握的待業狀況,祝福大家都能夠持續準備好自己、找到適合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