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攻略系列】第 3 篇:最後一關「你有什麼問題想問」該如何回應與提問?被問失敗經驗怎麼回答?

文章大綱:

1.  問出好問題的重要性
2. 怎麼問好問題?
    - 拉近關係
    - 調查公司
    - 後續聯繫
3. 不要問這些問題

前言

新鮮人求職季節到了,所以最近訊息匣內多了些面試、履歷等求職相關的詢問,但我這陣子實在太忙,無法一一回覆訊息,只好趕快把過去幾年曾去外商面試、自己組織人才管理,或者去年在外商公司內規劃一系列的人才招募計畫所整理「職場駭客|面試攻略與求職技巧全集」給寫出來,因此寫了這系列文:

求職, 侯智薰, 公司, 問題, 提問, 面試

【面試攻略系列】文章連結:

第 0 篇|求職之前:先研究職位、主管,再來才是公司

面試前該準備哪些問題?如何調查主管與研究公司?

第 1 篇|面試誤區:哪些話,有說跟沒說一樣?

你以為是好回答?主管與面試官認為有說跟沒有說都一樣的話!

第 2 篇|面試開場:如何設計出贏得印象的自我介紹?

開場自我介紹如何贏得好印象?

第 3 篇|面試終場:最後的問題該怎麼把握機會提問?

最後一關:「你有什麼問題想問」該如何回應與提問?失敗經驗怎麼回答?(本篇)

求職, 侯智薰, 公司, 問題, 提問, 面試

面試攻略第四篇|知識點

要拉近關係,問優秀同仁的特質,問面試官喜歡這間公司的原因;要創造機會給自己,調查公司產生職缺的原因;不問上網查得到的問題,不回答稍微知道;失敗經驗,不能說是因為個性,要說是缺乏經驗、方法不對。


越是後面,越是關鍵的印象

如果你有看《歌手 2018》,你會發現在出場前,抽上場順序時,每個歌手都會想要越後面的號碼,不為什麼,就是因為印象會最為深刻

相同地,面試也是,而且是團體面試更是。你若能總結前面的應徵者的答案,再添加自己的觀點,除了創造了深刻的印象之外,還能夠直接展現自己良好的邏輯與歸納能力。相同地,在面試的最後也有這麼一個關鍵時刻,就是當面試官問了:

「那麼,你有問題想問我們的嗎?」

如果你以為這跟在髮廊洗頭的常見問題:「這力道與水溫有問題嗎?」
一樣的回答:「沒有,謝謝。」那麼你就真的是太單純了!

問對問題,答對方向,翻轉印象

過去的經驗,面試者往往是問「薪資跟公司福利」,然而現在《就業服務法》明定,薪資四萬以下要透明,無法再「面議」;公司福利的資訊也大多會直接寫在招募的頁面上。其實這是件好事,因為如果我們只問「薪資跟公司福利」,基本上很難「為自己加分」,那麼到底該怎麼問呢?這就是面試攻略第四篇想跟大家分享的!

關於面談這回事

相較於履歷與書面資料,面談比較難看出實質能力。因為面談的目的本來就不是去看出能力,而是公司的成員想瞭解,你與他們是不是有契合度。

簡言之,就是篩掉那些書面看起來極強,但合作上會變成豬隊友的人。

因此,除了看「個人之後的計畫」,是否有強烈動機與規劃之外,能否與我們並肩作戰?還只是當個學習的跳板,把經驗學完,就拍拍屁股走人?或者是跟公司過去累積的文化不太相符,就是這面談的關鍵。

另一方面,若把面試當作考試來思考的人,通常會忘記呈現個人特質、人與人的溫度與溝通能力。面談最大的地雷就是讓人感覺到:

「雖然你很優秀,但我不太想跟你一起工作。」

《面試攻略與技巧系列文》的最後一篇,讓我們透過 7 個問題,來瞭解如何問對問題,讓自己的專業性提升外,還可更加了解公司內部狀況,甚至翻轉面試官對你的整體印象。


(一)拉近關係

1. 「可以形容下在這部門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同仁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除了能讓你了解主管在意的特質之外,甚至可以進一步詢問:

「在你部門中,最優秀的(實習生)同事是具備(累積)了些什麼嗎?」

這會呈現出,雖然自己還沒進去公司,不過已經打算在這段時間內成為下一個公司(或主管)心目中最喜歡的同仁。如果應答的好,很容易在你身上與那一位優秀的同事產生印象上的連結,他怎麼可能還敢放過你不錄取,既然都是公司或他自己最喜歡的同仁了?

另外,你也能藉此知道,自己在這段等通知的時間內,可以多累積些什麼,而不是放著時間空等,主動學習往往是所有企業都看重的特質,不要只是當個聽到指令才做事的低等機器人。

2.「如果最後沒能進入貴公司,最大的因素是?您認為我哪方面需要再加強?」

與第一個問題相反,走一個謙遜的路線。

但是,不過,然而(一定要用三個轉折詞,因為這個問題看似謙遜,但基本上是個最能直接了解自己有多少概率能錄取的問題。)

透過面試官給出的話語角度、表情與神色,就能大概知道你有多少的錄取機會。所以我會建議是放在最後最後最後才問,如果你前面真的表現的都挺失常,那麼先用其他問題重建自己印象。

記得,面試是雙向的,除了公司在面試你,你也在面試公司,不要找了不合腳鞋子硬穿,久了一定皮破血流成河,以後就不敢穿鞋了。

所以這一個問題,也是看看主管在意的,跟你個人能提供的能力或者個人特質,是否相符?是否能成為一種建設性干涉呼應成長,如果真的不行,不要勉強自己,換間吧。

註:建設性干涉,兩波在傳播發生重疊時,若兩波的波峰(或波谷)同時抵達同一地點,稱兩波在該點同相(俗話說就是有共鳴拉),干涉時會產生「最大的振幅」,稱為建設性干涉。

3. 「您喜歡這家公司嗎?為什麼?」

這個問題也是兩個走向,雖然通常是得到正面回應。

但你也能聽到一些團隊私下的狀況,看是不是你喜歡合適的氛圍。畢竟面試你的人一定待在團隊有一陣子,看看是什麼讓他堅持留在這邊。

甚至,如果你在對話之中,讓他感覺到你與他在意且共鳴的事情相近的話,也容易增加好感與契合度。

不過,如果對方聽到你的問題後,反應卻是支支吾吾,或者楞了想不到怎麼回答的話,那麼我們也能知道這家公司檯面下可能有些狀況了,就算是面試官本身的問題,但你以後也是在他的部門底下做事,你就有更大的概率,成為情緒沙包了。(笑)

(二)調查公司

4. 「請問這個職缺是怎麼產生的?」

一個公司的職缺,多半來自於兩個狀況:

(1)組織擴張,有多的業務內容
(2)原有的員工離職,工作流程出現缺口

這問題可以知道自己未來的角色定位,是屬於彈性高可以多嘗試的(1)還是先達成原有工作流程的穩定的(2)。也能瞭解面試官心中對於這職位的個人看法?在公司之中的重要性?甚至這樣的職缺會持續多久?

如果你前面表現很好,那麼這個問題就能再次確認這位置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你前面表現尚可,那可以趁這機會,讓對方提出需求,然後你就要適度的去表現自己是符合這個需求與狀況的。

(三)後續聯繫

5.「詢問姓名、職稱與聯絡方式」

通常面試開始時,面試官會先把自己名片遞上,但也有例外。
比起一直用職位稱呼,加上名字,「OO經理」(大公司),「暱稱XX」(新創、小規模公司),都親切許多。

問聯繫方式,就表示你希望能後續聯繫,基本上都會給你,但如果你被打槍的話,那十之八九就知道你不可能錄取了,可以拍拍屁股走人(?)

如果你真的被詢問「要聯絡資訊的原因」,可以這樣說:

  • 希望能知道在這段時間我能多做些什麼準備、充實自己
  • 對於今天提出的計畫與目標,我還想補充一些資料給您
  • 希望能跟給我很多啟發的前輩保持聯繫

總之,記得回到家後,寫封感謝追蹤信件,這是最後的自我行銷加分機會,因為你能在家裡重新思索著,今日接收的一切訊息,重新整理對方的需求與地雷,避免地雷,專注把需求與自己連結,或許會重新獲得一次機會。

(四)千萬不要

6. 不問「罐頭問題」;不回答「稍微知道」

絕對不能問萬用問題,就是網路上都可以查到的問題。
例如:「請問你們的組織文化?」、「請問實習的時間長度?」等這種大家都會問,或者完全不該問(已經提供的資料),不僅不會加強你的印象,還會造成不好的印象。

也表示你根本還沒看過我「面試攻略系列」的前幾篇文章。(斜笑)
但如果你前面都沒機會問,一直到後面才有機會,那麼請將問題個人化與具體化,例如:

「我在粉絲專頁與最近的一篇動態中,個人認為相對於XXX,OOO應該是你們組織的這期的關鍵所在,我也認為要往___發展,才能抓住下期的關鍵。除此之外,請問還有什麼部分,是讓你們突出的地方嗎?」

顯示自己有先做功課,並以觀察到的例子與資料,去讓問題具體化。

另一方面,若被問:「你有看過我們的OOO嗎?」(例如:官方網站上的某個資訊)絕對不能回答:「稍微看過。」請試著用自己的看法與角度去回答出有觀點有思考的答案,你不是去當點頭機器人,請當個有思想的人。

7. 被問失敗經驗,不要歸咎於個性

「說說你印象深刻的一次失敗經驗?」

如果公司在最後這樣問,並不是想挖苦你。因為主管知道每個人都會失敗,「當你做的參與的事情與項目越多」,也就會有越多的失敗案例。

如果你思考了一會回答:「沒有什麼失敗經驗耶?」那基本上零分。
或者你說:「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部分耶?」那也近乎零分。

先講這個問題的應對結論:

他們是想看你是否能從每次的失敗中,獲取一些新知識,或者工作的新方法?關鍵在於不在「事件本身的失敗」,而在於後來獲得的「是否與工作、職缺有所連結」。

如何回答「失敗」這題?你必須知道:

(X)不要把失敗歸咎給外部因素

第一個誤區,有些人會把失敗歸因給外部因素。那麼這時,我們自己就跑到了事不關己的位置,也無從學習,反而當了個被動的角色?雖然大家都知道,有時候失敗與成功也很靠運氣因子,但叫你講個經驗,我們卻偏偏挑了一個無法展現自己擁有提煉經驗能力的案例?

(X)不要把失敗連結到個性性格上。

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失敗歸咎到自己的個性。
 例如:

  • 與前同事在某一次的協作中的溝通失敗,是因為自己太過情緒化
  • 某個大案子跑掉,是因為自己沒有膽量去承受風險
  • 重要的一次會議中遲到,是因為自己太懶睡過頭

因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公司聽到反而會害怕,如果下次出現類似的事件,「你的個性真的改掉了嗎?還是又是一樣的狀況?」
 
雖然個性的優缺點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端看事件,但這邊提供一個更好的描述方式,去將失敗連結到,是因為自己「缺乏經驗、方法不對」。
 
例如上面三個案例:

  • 溝通失敗,是因為我當時還不了解如何跟OO類型的同事協作
  • 案子跑掉,是我當時不懂得觀察與分析OO客戶的喜好
  • 會議遲到,是當時的我還不懂得做好時間管理與風險評估預留空間

(O)失敗案例能讓你有所學習(方法與累積經驗)

結論來說,被問了這個問題,就要去透過自己的一個案例故事,去表現出你良好的觀察與總結的能力,並不是分享心情,而是提煉經驗的反省。(正因爲不是分享心情,所以細節與情緒不用講這麼多,除非你真的是個很會讓人動之以情的小說型敘述者,那當然可以。)


後記

花了一個月,終於把這系列文章寫完了。(腦袋也乾了)

首先,謝謝 Cake 找我舉辦求職、履歷與面試的工作坊課程,所以我才有動力把過去的經驗與觀察歸納與撰寫分享出來。

另外,預計 2018 七月份之後,會開放付費語音諮詢服務(你要視訊也行,也有純文字),如果大家諮詢求職,或者其他任何問題想聊聊的,歡迎透過這個服務在上面跟我預約時段。我在網路上的文字內容會一直免費公開推送,為的是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讓共鳴發生、讓影響散播;也因為真正有價值的是,觀點背後的經驗與思維,內容只是載體,只是個參考的模型。

如果想要學習「經驗與思維」或者客製化針對你的需求討論,那就不是光看文字就能體會的,那麼就請預約買我的時間吧!謝謝你們讀到這!

本文經侯智薰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3 Benefits of Subscribing to Cake's Newsletter

  • Bi-weekly newsletter updates
  • Industry trends and skills recommendation
  • Latest job openings and job search information
Newsletter

Resume Builder

Build your resume only in minutes!

More Articles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

Latest relevant articles
Cover Letter
Aug 2nd 2024

【推薦信範例】如何請老師/自己寫推薦信?4 步驟完美準備大學與研究所推薦信

申請大學或研究所時的推薦信該怎麼準備?該如何請教授或老師寫推薦信,取得師長推薦函?如果老師或教授請你自己寫好推薦信,有推薦信範例或範本可以參考嗎?推薦信又有什麼格式呢? 花個 3 分鐘閱讀這篇文章,釐清關於推薦信和推薦函的疑惑,打造成功獲得入學機會的推薦信吧!